就业可缓, 动能转换刻不容缓
一些媒体习惯给每年就业季都扣上“史上最难”的帽子,这很容易抓人眼球。但对 2019 届高校毕业生来说,“史上最难”四个字似乎名副其实——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9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或将突破 860 万。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为此,国务院本月初印发 《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促进就业的重点举措。在2018年度岁末政治局会议上,重申了“六稳”要求,其中“稳就业”仍是重中之重。
而在11月17日我院举行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包括海尔集团、中通客车、山东罗欣药业集团恒欣药业有限公司、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外239 家用人单位,为我院 2019届2736名毕业生提供了1234 个职位。
从数据看,在严峻的形势下,企业用工需求并没有明显减少,某种程度上反而更旺了。“就业难”是个伪命题吗?
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特点十分鲜明,其中学历层次上的“两头容易中间难”特别突出。即研究生与高职高专生求职相对容易,最难的在中间的本科生,而本科生中最难的,恰恰是像我院毕业生这样的地方普通本科生。
研究生就业情况好,大家好理解。专科生就业好,一个原因是技能熟练、上手快,用人单位欢迎,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业期望值低,这是一个隐性却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在企业用工荒、用工难的情况下,仍有部分本科毕业生有业不就,即近年来见诸媒体的“慢就业”现象。
在今年的供需见面会上,记者采访发现,先就业再择业已经成为我院毕业生的共识——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还远远不够。
从教育本身看,需要从劳动力的“供给侧”下手,精准发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要求,日前我院专门下发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明确时间节点,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管理,实施内涵式发展,构建并完善新时代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取消“清考”,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严抓教学管理是师生最为关注的几个关键词。
缓解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当然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和高校的事。作为市场就业主体,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激发自身学习动力和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求职过程中如何发现自己的独特路径,不断积累经验;创业过程中怎样锻造创新力,保持灵活性,并勇于试错,才是核心要素。
新旧动能转换是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本科毕业生作为“活”的动能,在新时代新机遇下,更应自觉主动开拓和更新个人发展思路,努力使自己能够适应动能转换对人才提出的各种新要求,结合自身所长,把握住开放的就业创业环境,在创新创业中书写人生的华彩篇章。
这种觉醒和转换,一刻也不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