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追光 青春向阳
——记“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总支)”、教育学部团委
“五四”青年节前夕,团中央表彰了2017年度全国优秀共青团组织及个人,我校教育学部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总支)”称号。这是2017年度全省唯一一个获该奖的高校二级团委、也是近10年来我校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学院团委。
——这是一个始终为“青年追光者”引航的集体。她秉承“有态度、有温度、有响度、有准度”的工作思路,实施“青春导航行动、青春创业行动、青春奉献行动”品牌项目,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尽情挥洒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的青春年华。
——这是一个始终洋溢着光荣与梦想的集体。五年来,1次被评为山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总支)”,4次被评为校级“五四红旗团委”,5支队伍获得“省级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称号,1支队伍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1支队伍荣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奖二等奖,连续获得“挑战杯”“创青春”等科技创新类竞赛共计国家级奖励5项、省级奖励12项。
强基固本,为青年追光者引航
理想信念教育是共青团工作的题中之义,又是常做常新的时代课题。“共青团工作就要紧跟党的步伐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从青年学生感兴趣的小事、实事入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努力做学生发展道路上的领航者。”学部党委书记邹波对共青团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而这,也是学部一直以来在共青团工作方面的指导思想。学部团委把活动育人与专业技能拓展有机结合,按照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的原则,打造了一系列体现共青团属性、符合青年学生特点、在校内外有影响的活动品牌,学生倾情投入受益匪浅。比如学部品牌活动——“让改变发声”,以其新颖的理念、活泼的形式以及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成为一届届学生难以忘却的记忆。这是一场与众不同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在形式上,她打破了诸多框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个性,“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在内容上,她是涵盖了多个成长层面的“改变”发动,引导学生去直面现实,积极弘扬正能量。“参加‘让改变发声’时,那些振聋发聩的青年语录至今记忆犹新,那段疯狂的想要改变自己的时光注定成为我生命中最闪亮的星辰。”回想起参加“让改变发声”系列活动的经历,学部2016届学生王楠记忆犹新。
2017年,学部团委借鉴此前工作的经验,又着力打造了“怦然新动”品牌活动,依托新生成长成才导航平台,通过“凝心铸魂”“拳心定制”“我心澎湃”三个活动模块,面向学部全体青年学生开展了理想信念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学风班风建设等活动,力图触动内心,影响思想,塑造向上向善向好的行为自觉。
五年来,学部团委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为青年学生搭建了无限广阔的平台,让“改变”真正成为了青年学生的发展常态。
着眼未来,为创新创业助力
学部领导一直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高度重视、鼎力支持。学部常务副部长徐继存多次表示:“学部要充分彰显教师教育的特色,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了促进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2014年,学部成立了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意见》,努力打造组织保障、制度保证、人员支持和经费投入“四位一体”的支持体制,并从特色专业建设、名校工程建设等项目中,为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设立了超过70万元的专项经费,有效保证了各项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学部健全的体制机制,营造了全员参与、持续点燃创新创意激情的氛围。“不能忘记查阅的160多篇文献和连续48个小时的不间断录入问卷,不能忘记为了撰写文献综述奋战到深夜,不能忘记因为意见分歧大家争执到面红耳赤,不能忘记在农村教学一线看到的农村教育的真实情境。老师全程参与我们指导,亲身示范‘严谨’的真正内涵,让我知道‘细节’的确可以决定成败,也让我明白‘言之有据’是多么重要。”如今已是北京师大硕士研究生的学部2016届学生张明珠如是说。
2015年12月,学校召开创新创意成果展示大会。教育学部在大会上分别作了获奖项目介绍以及学部工作的汇报发言。该年度,学部在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既延续了学部“挑战杯”竞赛连续获奖的记录,也实现了获奖数量的新突破。
“四年不断线”——给一年级新生明确方向,给二年级学生深化问题,给三年级学生强化目标,给四年级毕业生实际支持。这是学部团委推进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鲜明思路。这种模式充分激发青年学生投身实践、敢于创新的积极性,激励着他们把一个小创意做成大文章,将一个小思路做成了小公司,把好的想法和项目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远行支教,让奉献点亮青春
实践锻炼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青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教育,更是理想信念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必须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学部党委副书记陈正提出的这个理念完全契合青年学生发展需要。如何让“00后”青年学生在大学里把握青春、勇挑重任?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显然已经失效,这应当是一道“开放题”。学部团委注重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努力让经典理论更接地气、更具时代性,确保对青年学生宣传教育、实践养成相统一。2013年,教育学部“远行支教团”成立。五年来,“去远行”“去支教”几乎成了所有教育学部青年学生的信念。一届届激情洋溢的青年学生,一次次初心如一的远行实践——“远行人”已经成为了教育学部一个闪亮的旗帜。他们既有两渡赤水的壮丽与跋涉,也有深入伏山的铿锵与不舍。无数个日日夜夜,“远行人”在山川长河间砥砺青春梦想,传承志愿精神,服务山区儿童,感受成长快乐,收获了最深沉的情感体验和最美妙的回忆资本。
“大三那年,我带领‘远行支教团’踏上了支教的路。2200公里,40余小时的辗转,当我们终于来到孩子们中间,看到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大家突然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18天的青春荡漾,18天的苦乐生活,让我重新审视自己。2014年,‘远行支教团’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那个夏天,因为远行,我终生铭记。”如今已是校研究生会主席的张姜坤至今难忘远行经历。
“远行支教团”侧重“育人、创新、陪伴”三个维度,引领青年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山东省,努力通过全国视角,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汲取丰富养料。在学部团委书记吴晓玲看来,远行和支教不是目的,只是形式。支教实践活动让青年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由“受关注”变为“去服务”,让他们感受到了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深受教育又备受鼓舞,对青年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多年的支教经历也让学部“远行人”收获了荣誉——2017年,远洋“探海者”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二等奖,位居全国前四强。
今后,教育学部团委将一如既往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学部青年学生既能仰望星空,更能放眼未来,将个人成长成才与实现中国梦同心同步,让“中国梦”在接力中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