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是学校的希望和未来



  2018年就要结束了,聊城大学第八届师德标兵的宣传报道,也逐渐进入尾声。这个两年一届的评选活动,我校已经开展了16年,每次评选都备受广大师生关注,每次评选都是对全体教师的一次道德考量和灵魂激励。在编辑刊发这些师德标兵的新闻通讯过程中,笔者也每每被他们的敬业精神和高尚师德所感动,不由生发出对学校未来美好的期待。正是因为有一批批这样的好老师,学校才有过去和现在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好老师,学校才有未来和希望。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作为一所偏处一隅的省属高等院校,我们虽然很难与真正的“大师”有缘,但像历届评选出的师德标兵这样的“好老师”却必不可少。这些老师虽执教于不同的学科和专业,个人的性情习惯也大不相同,但他们身上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一个“爱”字。他们都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爱自己的学校,爱自己的事业,爱自己的学生。因为对国家、民族有爱,思修课教师华敏才能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为己任,把一堂“睡课”上得风生水起,以达成“唤醒学生们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真诚、善良和美好”的初衷。因为对学校有爱,龙舟队主教练吕艳丽老师才能“亏欠了家人”,一心扑在聊城大学的龙舟运动上,十几年带队南征北战,劈波斩浪,斩获120余枚金牌、50多枚银牌,成功塑造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不怕困难、激流勇进”的聊大龙舟精神。因为对事业有爱,全国模范教师李志岭教授才会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教师是高尚的职业,大学是自由的净土,在这里可以创造思想、为时代提供清流”。在他看来,除了教师再也没有一个职业与他的爱好、事业、追求如此地统一。也正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年轻的赵岭博士才能把《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这些原本抽象晦涩的课程,讲解得趣意盎然,被学生称赞为“有一种力,叫赵岭的吸引力。”因为对学生有爱,英语教师柳锦才能坚守课堂25年,与学生以心交心、以爱换爱,慢慢从学生的知心姐姐,变成了学生的贴心妈妈。这些“爱”的特质在其他几位老师和历届师德标兵身上都有鲜明体现。正是他们这些“好老师”薪火相传,青蓝相继,构成了聊城大学教师队伍的主体。聊城大学因此而发展,因此而崛起,也必将因此而生生不息。
好老师从何而来?在现今这个竞争激烈、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之下,好老师当然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自己从土里冒出来。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好老师的生成首先需要有好的种子,还需要有好的土壤和环境,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打造一支好的教师队伍,要求高校管理者首先要把好教师的入口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当老师,也不是有高学历的人都适合做教师,只有像我们的师德标兵那样身上有“爱”的人才能当老师,只有那些有理念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人,才能成为好老师。
  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为他们的茁壮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所谓良好的环境,笔者以为,一是要赋予教师岗位尊严感。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师是完成这个根本任务的主体。一所大学的高水平首先应该体现在对知识的追寻、对真理的探求和对教师的尊重上。学校领导要围着教师转,而不是教师围着领导转。二是要赋予教师公平感。对教师的考评,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实绩,看贡献,凭态度,奖优罚劣,像校党委书记马春林曾经强调的那样“不能让踏踏实实做工作的老实人吃亏”,让大家学习有榜样,前进有目标,工作有奔头。三是要赋予教师压力感。有没有学术不端行为?有没有真心关爱学生?有没有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健全制度,加强考核,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让广大教师懂规范、明底线,知道有些事情是一道“高压线”,是不能触碰和突破的。另外,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漫长而又反复的过程,好老师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练就的,学校管理者在做好基础管理的同时,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给他们成长的空间、时间和足够的关怀,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前后,教育部陆续出台了被称之为“高教40条”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山东省也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全省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些文件充分体现了国家和省委对本科教育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也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规范作出明确的界定和要求。广大高校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自觉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争做新时代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