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对接区域发展需求 面向基层开展乡医培训

滨医专家团为乡村医生“开小灶”


编者按
      “威斯康星理念”认为,服务社会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大学要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发展科学、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和推广技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大学自身的发展。
  当前,“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正在加快推进。山东省也正在全面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构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着力实施“健康山东”发展规划。对于高等医学院校来说,这一系列具有全局性的大战略、大布局,既是亟待破题的崭新课题,也蕴含着重大的发展机遇。能否抓住这些机遇,在服务地方中赢得支持,在融入区域发展中获得自身发展,对于进入新阶段的滨医来说,意义重大。
  抓大势就是抓机遇。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方案中将“医养健康产业”纳入“十强产业”发展重点、乡村振兴战略倡导加强城乡医疗对口支援、“健康山东2030”规划纲要则全面确定了未来15年内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目标。可以说,这些“重头戏”正是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的“优势谋划点”和“特色着力点”,惟有精准对接、融合到位、持续发力,才能真正抢得先机、赢得主动。
  今天推出的烟台附院开展乡村医生培训的实践,就是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它的意义就在于:“走出去”,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沉下去”,把触角伸到最基层、把技术送到需要的地方;“铺开去”,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拓展协同发展的视野。这些精准到位的服务,彰显了大学的使命担当,受到了地方、基层以及群众的欢迎,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美誉度。
  这也从一个侧面再次启示我们:积极对接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机遇无限、资源无限、空间无限。


  “以前给乡亲们看病,大多凭感觉,用的是老办法,很多时候心里没底。经过这次培训,我了解了很多常见病的基本症状、新的诊疗手段,学会了很多实践操作办法,最重要的是,明白了乡医可以有新作为。”说这话的,是来自龙口荆家社区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孙健。2017年年底,他参加了由滨医烟台附院举办的乡村医生培训,这也是他从医20多年来首次参加针对乡村医生的专项规范化培训。
  据了解,乡医培训活动始于去年6月,由党委统战部与烟台附院共同发起,目前已举办13期,培训乡医780名。未来3-5年,烟台附院作为定点培训单位,将为全市6000多名乡村医生提供一轮规范化培训。这一举措,既适时对接烟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也为分级诊疗有效落地提供了参考样板。


乡医受礼遇:
医院派出“最强专家带教团”


  乡医培训班班主任、烟台附院教育处处长逯鹏介绍,这些乡村医生主要来自莱州、招远、龙口、栖霞、福山、蓬莱等地,都是地地道道的驻村医生,年龄从20出头到70多岁不等,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中专、大专群体占主流,但也不乏土郎中,整体上专业基础比较薄弱。乡医来到三甲医院,从心理适应到知识技能对接,都面临着考验。
  蓬莱南秦村卫生室的曲华彧至今难忘初到附院时的情景。来之前,她觉得培训就是走走过场,混个证了事,甚至打算报上名第二天走人。没想到,进院那刻起,她和学员们享受到的是“礼宾式”待遇,隆重欢迎式上院长亲自做动员、就餐区里特备学员自助餐、班主任不离左右照顾作息,就连座次表导示图这些“细枝末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全。最让她惊讶的是,他们的带教老师竟是齐刷刷的专家导师!
  这些专家中,近九成为科室主任、病区主任、副主任。医院在理论授课上还特别遴选一批副高级职称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经验丰富、善沟通、懂教学的临床教师担任主讲,医院的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专家王东教授,市人大代表刘一品,骨科专家徐林等都纷纷主动请缨。
  专家团带教乡医,是不是“大材小用”?对此,烟台附院院长王强观点明确:“用高师资,就是要保证培训不走样,给乡医带去更高的视野和更扎实的基本功。大学附属医院有先天优势,有医教结合的管理背景,有后劲十足的科研支撑,通过培训可以让乡医掌握更多学术规范,也让当地百姓看病更有选择。另一方面,通过乡医这个平台,专家们也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基层,知道老百姓到底急需啥,困难在哪儿,应该怎么做。这对我们当前倡导的分级诊疗之间的对接很有必要。”
  
培训求精准:
“配餐”加“点菜”确保学以致用


  乡医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差异较大,为了让他们都能在培训过程中“感兴趣、听得懂、能掌握、会运用”,医院颇费了一番心思。首先就是从授课内容入手,为乡医“量身配置”一套教材。编纂之前,医院多次召开教材定稿会,与授课专家确定授课题目和授课内容。有的专家按常规套路编写,几次三番被打了回去,直至修改十多次才过关。
  经过精心打磨的培训教材,由于针对性强,被学员们称为“特制配餐”。“配餐”中既有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处理、合理用药知识、临床基本技能,又有传染病管理与防治、急诊急救和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有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和家庭医生签约等教育管理层面的内容。教材的形式也很有创意,不仅图文并茂,还将教材与笔记合为一体、理论知识与操作要点一一对应,甚至连专家和科室联系方式都收录其中。很多学员反映:对口味、对心思。本想报上名就走人的曲华彧,还叫来了女儿一起来旁听,给自己做好助手。
  为保证培训效果,每期培训班,医院都召开学员代表座谈会听取反馈意见。一些学员意犹未尽,“配餐”之外还想自己点课,让专家加加“小灶”,医院也千方百计满足。培训半年间,医院及时调整培训方案,持续优化培训流程,所用教材已经更新到第三版。
  目前医院已经起草了《乡村医生培训教学大纲》,即将形成一整套成体系的《烟台市乡村医生培训丛书》。同时实行线上线下双向授课,确保学员能随时随地持续学习。
  
师徒蛮拼的:
满负荷全身心投入是常态 


  王永绍是来自福山区土峻头村的乡医,今年71岁。年龄大了,又有腰椎病,不能长久站立。每次上技能操作,他都会带一个小板凳,站累了就坐着听,坐一会就再站起来跟着老师继续学。大伙儿劝他多休息,他却说:“多学一点是一点,回去能帮村里多干点事情。”
  龙口的郑颖是乡医里的“新生代”,头脑灵活,接受力强,总是不断地追着老师问问题、蹭查房课。她最关注的是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这两种病在农村发病率越来越高了,而乡亲们看病喜欢攒着,不到万不得已不愿跑医院,所以我就想多教他们些预防措施,多控制病情发展,让他们少跑腿”,郑颖坦诚地说。
  不少即将结课的学员反映,“没学够,能不能再报名来学学?”得到的答复是:“你们只要想学,我们就一直教!”学员们欢呼着回应:“你们只要肯教,我们就一直学!”
  这样的场景几乎出现在每一期乡医培训班里。妇科主任刘国红感叹:“这些乡医的学习劲头儿真的是如饥似渴。和他们相比,我们是下医,他们才是上医,下医是治已病之病,上医是治未病之病,他们离老百姓最近,基层首诊靠的是他们。教好他们预防和科普,就等于给百姓上好第一道健康屏障,这一点责无旁贷。”
  为了这份责任,专家团也是蛮拼的。医院设置了一整套创造性的培训形式:白天侧重理论授课、多媒体教学,晚上实施技能演示、模拟训练,每周还穿插数次临床见习。培训中注重集中学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分组演练、技能考核和综合考试相结合,新的CBL、PBL授课方法也适时贯穿其中。
  满负荷训练往往意味着全身心投入。骨科主任徐林做完一台27小时的手术,当天下午没有休息就奔赴培训现场;两位离预产期只有一周的大夫,依然坚守在培训岗位;刘国红主任在两台手术的间隙,还赶着给学员们讲解急腹病诊断;技能操作教师每晚都要加班给学员作演示;教育处担纲培训保障,半年没有一个休息日……
  “乡医培训,对附院来说,是服务地方反哺社会的职责所在。”王强说。
  
情长路更长:
培训延伸到乡医家门口


  年前,孙健、郑颖、周许薇等又一批学员通过考核,从院长手中领到了结业证。“特别有仪式感,”孙健感慨,“乡医这个岗位从前不被信任也不自信,这两年从国家到地方特别受重视,从硬件到软件持续支持,对我们来说就是及时雨。”郑颖说,自己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村民们讲讲健康生活知识和规范用药方面的问题。周许薇则确定今后会向中医靠拢,尽最大努力向群众做好疾病预防与宣传。
  招远大秦家王家庄子卫生院的陈欣是第一期学员,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结业后仅一个月,竟在自家门口再次见到了培训班的多名授课老师。原来,为了进一步了解乡医们在医疗服务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医院陆续开展“乡医情”大型巡回义诊活动。专家们深入基层卫生院开展义诊、技术帮扶、教学查房和学术讲座活动,同时还利用空隙时间,到附近乡医学员卫生室进行实地调研交流,目的就是要充分摸清乡情、找准问题,让今后的培训效果能实实在在落地,给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
  陈欣感动之余,满怀深情地为老师们留下了这样的赠言:附院名医至基层,共奉安康为众生;全民兴致议公卫,人心所向紧相随。
  据了解,烟台附院的培训活动今年将进一步拓展到全市所有乡镇村一级卫生院。
  服务无止境,情长路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