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杜祥荣:与陶瓷的不解之缘
初秋的淄博大地,层林尽染,五彩斑斓,淄河的水、昆仑山的瓷石都在讲述着这座工业城市发展的故事。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们拜访了学校校友、原淄博市委书记杜祥荣,让我们走进这位校友的“陶瓷人生”。
二十年的“陶瓷人生”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的杜祥荣,由于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教育调整,被调到淄博瓷厂的实验室工作,这是杜祥荣陶瓷研究生涯的开始,从此开始了他二十几年的陶瓷研究与开发工作。两次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研制的压电陶瓷水声换能器送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研发出的高长石质“鲁玉瓷”,被称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高级日用细瓷;研制的被称为“第三代国瓷”、“当代官窑”的高石英瓷,在第15届国际创造发明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这是我国日用瓷在国际上摘得的第一枚创造发明金牌。
谈起自己的陶瓷研究,杜祥荣依然是滔滔不绝……
因为大学时学的是硅酸盐水泥专业,所以到瓷厂后都要从头学起,边学边干。他用半年时间,把山东,尤其是淄博产地的陶瓷原料,从化学组成、矿物分析到烧成性状、工艺性能搞得清清楚楚,如数家珍。杜祥荣在翻阅资料时,发现了日本专家吉木文平所著的《非金属矿物工学》。当时的国内文献资料查不到的淄博矿产资源,日本专家却能一清二楚。“对我来说,这种震惊既是刺激,更是一种激励。我想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干?”那种为国扬威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使杜祥荣对当地原料摸底分析的热情更加强烈。”礼拜天,节假日,杜祥荣都会带上小锤子、小铲子到昆仑山上去找昆仑瓷石,到岭子煤矿井下煤洞里找煤矸石,到博山各地找焦宝石、大青土等原料……长石、滑石、坊子土、钟乳石、焦宝石、大青土、煤矸石、昆仑瓷石,这些陶瓷的主要原料成为他实验室的“宝贝”,找来后再对它们进行彻底的分析、研究,实地考察这些原材料为他日后的研究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几年下来,杜祥荣对整个淄博的地形地貌、矿物蕴藏做到了了如指掌。
正当杜祥荣对淄博陶瓷原材料研究痴迷的时候,他接到了西去青海支援的任务。虽然知道当地的技术和条件差,但当真正看到这个以生产餐具为主的省级陶瓷企业时,杜祥荣和同行的同志们失望了。“陶瓷厂里的设备和厂房都很破旧,成型房和烘干室就是当年军阀马步芳的马厩。透风撒气的原料房里有一台大碾和几台球磨机,露天地里竖着两只直烟窑。条件的反差,使我们愈加感到了肩上的压力。”因地制宜,淄博专家组没有仪器凭经验,没有原料自己找;到关键时刻,大家吃住在炉边,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把整个窑炉像孩子一样关照。经过5个多月的艰苦奋战,釉面光润、无泡无疙瘩、白度高、不变形的合格日用瓷烧成了,让青海人们告别了又粗又笨的黑碗历史。正当青海大通陶瓷厂要犒劳山东支边人员,安排大家参观佛教圣地塔尔寺和青海湖时,杜祥荣又接到了提前返回的通知,新的任务正在等待着他。
1964年,省委省政府给淄博瓷厂下达为人民大会堂山东厅配置全套用瓷的任务,这在当时也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杜祥荣毅然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大会堂用瓷生产过程中除画面以外的所有任务都由杜祥荣承担。“实验出较好的陶瓷坯釉配方,尽量用当地原料,生产出具有地方特点而又代表山东水平的高档日用细瓷,必须符合高档日用细瓷白度高、强度大、半透明度好的标准。”杜祥荣心里明白,这是一纸无字军令状——只能成功,不能失败。配方确定之后,创新工艺技术,攻克烧成关,北京大会堂山东厅用瓷最终顺利完成,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从此,一种不含铅毒、经久耐用、不怕磕碰、不掉颜色的绿色陶瓷在淄博大地扎根开花。
1967年,杜祥荣在经历了无线电高频瓷、滑石质瓷、高铝瓷等众多新瓷种研究后,被任命和大学同学霍清宵同志共同担负研究压电陶瓷及器件的研制与生产。“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之中,我们是在条件极其困难严格保密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鲜为人知的为‘09’工程配套的重要国防任务。当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之后,中央军委发来了贺电,我们只是在车间的小范围内,为之欢呼雀跃。那种难以名状的成就感和由此引发的身心愉悦难以语表。”杜祥荣日记中简短的几句话记载了他当时的心情。十年文革,一块“军事重地,请勿入内”的牌子保护了淄博瓷厂六车间的生产,也让杜祥荣在这里做了十年的工程陶瓷研究工作,保障了陶瓷扬声器、陶瓷基群带通滤波器的研制。从1965年到1974年,杜祥荣搞了近10年的国防军工任务,先后两次工业中毒,两次住院治疗。
七十年代中期,重返日用瓷研究的杜祥荣考察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黏土和陶瓷项目,写出了10万余字的考察报告。1979年,一本印刷精美的国外陶瓷样品的小册子和一个国外陶瓷碟子引起了杜祥荣的关注,开发高档日用细瓷摆上了他的议事日程。化学分析、原料选取、技术攻关,一年多的时间,他们突破技术难题,研发出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高档日用瓷,各项指标全面达到和超过美国Lenox公司生产的高档总统用瓷。这项成果1980年通过省级鉴定,1983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高启云将之命名为“鲁玉瓷”,从此,高长石精细日用瓷就以“鲁玉瓷”名扬全国,各大宾馆纷纷订货,1984年国务院餐厅也换上了鲁玉瓷,在当年的轻工业部评比中荣获一等奖的殊荣。
一种新瓷研究成功了,但杜祥荣探索研究的脚步从未停止,因为在他心中,还有一种制瓷原材料久久不能释怀,这就是高石英能不能造出日用瓷?
六十年代,杜祥荣就研究过高石英瓷,因研究手段受限、“炸瓷”现象难于解决而被束之高阁。高石英瓷不能制做日用细瓷,国内外文献也早有报道,这在教科书和文献资料中已成定论。近乎固执的杜祥荣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被列入国家项目未能动摇他的信心和决心。
项目开始后,有了前面的炸瓷教训和初步探讨的经验,实验方案的设置就是找到中颗粒居多就不发生炸瓷的原因。由于项目定向准确,没走弯路,研究进展得也十分顺利,不到一年时间就基本搞清楚了陶瓷坯体中最不稳定因素的方石英含量与石英配量,长石含量,研磨细度,烧成温度等诸多因素的关系。借助高倍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仪,对陶瓷体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在陶瓷坯体中均匀分布的中颗粒石英周围被一层薄薄的玻璃层所包围,由于玻璃层的热膨胀系数比石英热膨胀系数低得多,冷却过程中玻璃层处于受压状态而导致坯体产生预应力,从而使瓷胎产生了较高的机械强度。这一强度远远高出由于方石英转化而造成的内应力,从而大大增强了瓷器的热稳定性。这一发现也是后来获批国家发明奖的关键。
高石英瓷的研究打破了国际上一致认为高石英瓷不能用做日用细瓷的说法,1982年12月4日,高石英日用细瓷顺利通过验收;1983年高石英瓷项目获轻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7年高石英瓷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并在前南斯拉夫萨格勒布第15届国际创造发明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这是我国日用瓷在国际上摘得的第一枚创造发明金牌。
1983年,在干部“四化”的大环境下,杜祥荣被任命为中共淄博市委副书记,兼任组织部长。1991年至1996年任中共淄博市委书记。
市委书记的“陶瓷缘”
杜祥荣做了淄博市委书记,就要站在淄博——这个山东工业城市——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统筹考虑。乘着改革的春风,杜祥荣书记带领淄博人民在“八五”期间实现了淄博经济、社会、文化的大发展。这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连续举办六届的淄博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
“淄博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确实为淄博市打响了改革开放的第一炮,让并没有多少知名度的淄博一下子声名远播。”杜祥荣认为从那时起,淄博这个新兴工业城市在世人面前才和陶瓷连在了一起。
从1990年开始,淄博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连续举办了6届,每一届都由杜祥荣牵头负总责。展出内容除陶瓷和琉璃外,还有体现淄博市工业水平的大型综合展览馆和各区县展览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每年的销售额、出口成交、投资签约总数都在30亿以上,应该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借助艺术节这个平台,将“淄博”这个鲁中城市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使陶瓷琉璃的魅力从艺术领域逐渐渗透到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各个层面,最终将其塑造成一张精美的淄博的城市名片,成为淄博走向世界的桥梁——使淄博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淄博。
杜祥荣在担任淄博市委书记期间,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在其主政期间,启动了筹建“淄博大学”的大项目。杜祥荣书记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沉湎于旧思想,沿着老路子,大学的创建是不可能的,必须走改革发展的路子,解放思想,坚持创新,敢于攻坚克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走常人不敢走的路,这才有了现在的山东理工大学。其实这也是杜祥荣书记自己求学经历的启示,1958年淄博建起了淄博工学院(济南大学的前身之一),连续培养了三届毕业生,为淄博、山东省乃至全国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杜祥荣书记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忆往昔峥嵘岁月
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涯,杜祥荣十分感激学校的培养。那时的教风学风都是扎实的,学校有一批知识渊博的好教师。教材有的都是外文的,有几位老师还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杜祥荣大学时期的物理化学教师程荣春能用英、俄、日三门外语阅读外国材料;学校教务长、专业课教师沈惠基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硅酸盐专家和教授,培养了一大批厂矿企业的学术带头人,他编写的教材几乎全是从当年英文和日文资料摘抄汇编而成的。他们讲授的课程都是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反映了当代科技的最高水平。因此,杜祥荣认为,大学就应该搞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让学生能接触最前沿的科技信息,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
他还认为,外语是很重要的,是了解最新科技前沿的基础。他的大学老师曾鼓励学生说,“学会一门外语,等于在后脑勺上添了两只眼睛,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这让杜祥荣在今后的工作中大有体会。
在济南大学70年校庆之际,杜祥荣表达了对学校的美好祝愿,“济南大学近几年发展得很好,经过七十年的发展,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希望济南大学越办越好。”
杜祥荣永远紧跟时代步伐,微信、网购、网约车……这些随着时代发展的新生事物,也在悄然走进这位82岁老人的生活。
杜祥荣简介
杜祥荣,山东省淄博市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山东建材学院(淄博工学院),留校任教,后调入淄博瓷厂、淄博市硅酸盐研究所工作。期间先后发明创造了或参与发明了无线电高频瓷、滑石质瓷、高石英瓷等众多新瓷种的研究,两次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杜祥荣长期从事日用陶瓷、无线电陶瓷、高频滑石瓷、锆钛酸铅压电陶瓷的研究和生产管理工作。发表论文、专著、考察报告等50余万字。1971年出版专著《陶瓷基群带通滤波器》,20世纪80年代发表论文《高长石质日用瓷器的研究》《石英在瓷器中的行为和作用》《高石英质精细瓷器的研究》《陶瓷生产中的几个技术问题》等;2002年出版《陶瓷研究论文集》,2009年出版《半世瓷缘梦与真——我的陶瓷生涯》。被誉为我国卓有成就的陶瓷专家。
1983年3月任中共淄博市委副书记,1984年任中共淄博市委副书记兼市委组织部部长。1991年6月至1996年3月,杜祥荣担任中共淄博市委书记。期间先后当选为中共十二大、十四大代表,中共山东省委第四届、六届委员会委员,省八届、九届人大代表。1996年当选为山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1998年当选为山东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