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马克思,“对话”马克思
——我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活动

本报讯 5月16日、5月23日,我校学生走进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美术馆,开展了“走进”马克思,“对话”马克思实践教学课,这堂原本让学生感到有些枯燥的理论课通过观摩、参观、实践的创新课堂形式,使课堂瞬间变得鲜活有趣起来。
“美术馆举办的‘风云激荡200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历史文献展’内容浓缩了马克思的一生,采用现场参观实践的移动课堂形式走进马克思、对话马克思,能够让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活’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玉兰教授说。
美术馆里,马克思雕像、马克思的珍贵手稿《布鲁塞尔笔记》第IV笔记本、荷兰国际社会史研究所提供的馆藏文献高清复制件、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马克思著作书法作品……一件件精美的展品,吸引了青年学子们的目光,他们不时停下脚步仔细观看,并询问详细情况。沿着美术馆的精心布展,青年学子们共同回顾了一代伟人马克思的一生,对马克思一生思想发展历程以及主要经历的一些活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实践教学课现场,学生纷纷感慨收获颇多:思想认知上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参加活动的16级人物形象设计的闫肃同学说:“学期初看到课程的名称,估计会比较枯燥刻板,通过实际学习却完全改变了我对理论课的印象。这样的理论课走出课堂,走进美术馆,这里有图、有故事,还有实物,既贴近实际,既有趣又有用,对马克思的一生和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有了更直接全面的了解。”
建筑工程二班的曹可欣同学说:“实践教学课不仅让我了解了马克思其伟人的一生,还让我明白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历史和人民选择和产生的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化妆品经营与管理的张苗苗同学说,“课堂教学的强理论性和今天现场教学强实践性相结合堪称完美,让我感受到的教育是立体性、穿透性和震撼性的,效果不言而喻。”
“为了让大学生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在生活中的运用有更感性的接触和体验,我们积极探索,最终选择采用实践教学的课堂模式。这次实践教学课也成功地把思政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进一步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又有进一步的认识。”张玉兰说,此次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丰富与拓展了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课堂方式,学生通过“走出去”、实地观摩等创新课堂方式,深入地了解了马克思的一生和马克思主义,充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张玉兰 杨海强/文 张博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