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为读书而来

  中国人对学生的天职非常了然,一言以蔽之:读书。中国语汇中与读书相关的词林林总总,从语汇的发展演变看,中国人的读书活动是一脉相承,不断进步的。至于同读书有关的古训、名言、警句更是我们启蒙之后就不绝于耳烂熟于心的。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读书传统,对发奋读书的人总是充满了敬意,凿壁偷光、程门立雪等故事演变为成语世代相传就是明证。学生因为有受教育的愿望与权利而入学,教师因为得英才育之而欣然。学生要读书成材,教师需教书育人,这是社会存在与人类追求进步的重要标志。
  人生与书籍应当不离不弃。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的任务都是读书,绝不可以为进了大学可以松口气,歇歇脚,多享受,少读书。可能小学至中学的读书目标大多是家长与老师制定的,自主择书读书的机会并不多。进入大学,明确了专业,树立了新的目标,更需要学有专攻,勤奋读书。大学阶段应当把过去积累的知识凝聚成专业所需的知识储备,还要拾遗补缺不断完善,牢固基础增加“接口”,专业知识才能扎实领会化为己有。无论将来继续深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也不论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还是担任领导,读书总是必须的。读书形成了习惯,成了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人生就不会枯燥无味,心灵就不会干涸荒芜,生活的担子再重也会有滋有味充满希望。
  人生要根据每个阶段的重点选读书籍。生命不息,读书不止,固然值得推崇,倘若不加选择,毫无章法,也不足道。大学阶段应当学会择书而读。且不说中外书籍汗牛充栋,良莠不齐,即便是好书,穷其一生也不可能尽读,所以择书的本领是要用心掌握的。大学阶段择书的原则是有主有辅。主要读与自已的专业密切相关的书,其中教科书又是重中之重,教科书是经过实践证明对本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线索、基本原理,表达得简明清晰,易学易记的入门书,应当细读精读。既是精读,不懂的问题决不放过,存疑的问题要变得清晰,这就需要预习,听讲,记录,讨论,问师,如此持之以恒,孜孜不倦,问题解决了,思路打开了,兴味养成了,就可沿着专业方向选择更为精深的专著攻读。待到学有余力,再去读各类好书,就能以自身的专业为坐标,观照沟通,启发思维,学有所获。
  读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破书而出。中国的古语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又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端,并无冲突,首先要确立终生学习的目标,勤于读书,善于更新知识,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致落伍,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中修正丰富书本所学,活学活用而非本本主义。因此一曝十寒固不可取,泥古不化也于事无补。大学阶段的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社团活动也列入课程,说明在确立专业思想的同时必须了解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只有将努力读书,认真思考与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结合起来,大学生活才多姿多彩,未来前程才远大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