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片空白到“世界第一”
中国肺移植第一人陈静瑜的故事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被称为“中国肺移植第一人”。
亚洲首例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式双肺移植,全国首例肺移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全国首例单肺移植结合对侧肺减容治疗肺气肿,全国率先解决供受体不匹配肺移植技术难题,全国首例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进行肺移植围手术期心肺支持,自行研制获得国家专利的肺灌注保存液……这些满满的成就,是他在中国肺移植手术领域做出重大贡献。
风雨兼程,填补中国40年肺移植空白“一次次成功的救治,让我对医生们无限崇拜,我看见他们白大褂神话背后的丝丝柔情,住院的81天,他们让我即使身处低谷,也看到了伸过来的手。器官移植带给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生命的延续,明天开始,每一天都是赚到的。”
这是南京姑娘吴玥在第一次接受肺移植手术前,写给自己的捐献者“放牛小弟”的信。2013年肺功能急速下降危及生命的她,在2013年8月31日及时得到了陈静瑜的救治。陈静瑜团队与吴玥一起,度过她肺移植后反复的恢复期,陪同她参加了中国移植患者的运动会,在她的400米终点等待着她。
吴玥也勇敢、坚强、丰富地过着移植后每一天的生活。然而到第五年,吴玥还是开始排异了,移植肺逐渐失去功能。今年10月30日,陈静瑜团队与吴玥一起挑战了二次双肺移植成功。这也是他们中心第三个成功的再次双肺移植受者。
2018年,吴玥在新浪微博发表《带着别人的肺生活了五年,我明白了呼吸的意义》,自述了自己在26岁接受肺移植之后的5年人生。感动了全网。
而手术后陈静瑜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看5年前合影(和吴玥)的照片,现在我苍老了许多,肺移植也是磨练了我,带给我太多的痛苦和快乐。”
而这个手术,距离中国第一例肺移手术,已经过去了40年。
在各类器官移植中,肺移植要求最高,在我国开展的最晚。1978年以前,中国的肺移植一片空白。而且在当时,无论是1963年美国世界首例肺移植,还是1978年北京结核病研究所施行的单肺移植,患者术后都有严重的排异、感染甚至死亡。1978年到1995年间,我国仅完成了20例,手术成功率不足10%。陈静瑜说:“很多医院都想开展肺移植,但真的很难,生存率太低,做一个死一个,很多人都没有坚持下去的勇气了。”
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医疗技术革新,也为医生们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目睹呼吸衰竭的患者因为没有成熟的肺移植技术而死亡,陈静瑜痛心不已,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肺移植做成。他说:“我这个人倔强的很,再难的事情,头破血流也要坚持做,直到做成为止。”
他真的做到了:2001年,陈静瑜只身远赴加拿大多伦多总医院肺移植中心,学习肺移植基础技术及临床应用。他不仅掌握了外科手术技能,还从麻醉、ICU护理、病理等各个门类进行了系统的学习。2002年,他回国后迅速组建了团队。2002年9月28日,他们成功开展了国内第一例肺移植治疗肺气肿,病人长期存活。
工作在重重艰难中展开。在中国肺移植难度远超国外的背景下,从2002年至今,陈静瑜和他的团队共完成肺移植手术近千例,手术患者生存率大幅提高。他说:“要通过我们的手,让濒死的生命得到重生。”
奔走呼号,以“肺腑之言”打通“生命通道”
陈静瑜是一位“网络达人”。他给自己取的网络昵称叫“肺腑之言”。
2015年10月4日,陈静瑜的团队从广西获得肺源之后,连夜赶往广州白云机场,但是到达后,飞机虽然没有起飞却已错过了登机时间,航空公司以不符合规定为由拒绝团队成员登机。最终,此次器官转运时间长达9个半小时(通常留给转运的时间只有6小时左右),使得移植手术的难度大大增加了。这件事一度为网络热议,给了陈静瑜很大触动。
2015年3月全国两会时,陈静瑜就提交建议:在民航、高铁、高速公路等部门开辟器官转运绿色通道,进一步扩大公民器官捐献利用率,推动器官移植事业与国际接轨。
2016年两会召开之际,团队申请搭乘深航早航班器官转运绿色通道险些遭拒,他直接致信民航总局,呼吁早已建议并已进入国家两部委商议层面的“器官转运绿色通道”文件正式出台,以终结目前仅在航空公司自发执行的尴尬局面。经过一年多努力,2016年5月6日,民航局等6部门联合发布了 《关于建立人体捐献器官专用绿色通道的通知》。自此,中国终于有了器官转运绿色通道机制。
陈静瑜是一名人大代表,也是一位“参会看病两不误”的人大代表。
2016年3月的两会召开之际,他在尘肺病农民工救助的座谈会上,耐心细致地向数位患有尘肺病的农民工了解情况。
2017年3月,他刚到达会场,就为中日医院一名52岁的肺纤维化晚期患者进行了手术。这位患者出现了肺衰竭症状,如果不做肺移植,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去世。幸运的是,湖南浏阳有一名脑死亡患者捐献器官,提供了合适的肺源,移植团队的工作人员即刻从无锡赶到湖南,连夜在6个小时内将肺源送到了北京。
“因为提前报备了国航的器官捐献转移绿色通道,快速过安检,快速上飞机。比预计时间提前17分钟到北京。”对于这场跨越“无锡-湖南-北京”的生命大接力,陈静瑜在微博中感慨道:“感恩脑死亡爱心捐献者的大爱,感谢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支持!”
2018年3月,他和往年一样,提前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在北京的时间及驻地信息。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一结束,就匆匆赶往驻地外为等候多时的病人义诊。很多病人闻讯赶来,在驻地门口等候问诊,多的时候一次能有五六个人排队。陈静瑜会留下病人的联系方式以便观察病情,情况严重的则安排了手术。
因为他对器官转运工作的有力推动,陈静瑜被人民网、健康时报等联合评选为第九届健康中国论坛盛典“2016年度十大人物”。他却在颁奖盛典的前一晚,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北京周边的病友如果要找我看病,家属带好相关病历资料,下午3点到5点在会场外找我免费咨询。”
砥砺前行,不断开辟决胜病魔的“战场”
在他的朋友圈里,你可以看到手术中被切下来的黑石块一样的尘肺病人的病肺,可以看到拿来移植的捐献出来的鲜活肺器官,可以看到供体器官如何在城市之间波折传递,更可以看到肺移植手术的现场直播。
2018年中秋,陈静瑜为一例肺移植手术在北京、西安、无锡三地奔波。10月在上海参加关于肺动脉的学术论坛。11月每周的特需门诊上,为40多个肺部小结节及全国肺移植受者个别门诊,与肺移植受者家属集中谈会答疑。
“平均3天做一台肺移植手术,科内每年还要做1100多台普胸手术。凌晨4点睡,一早8点周五交班查房,下午又是肺移植。”
这是他的工作常态。而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从他开始干这份工作起就有增无减。2015年的陈静瑜,大概3天一趟飞机,2016年共飞行110次,186小时,共计125606公里,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每例肺移植均是急诊手术,我们团队每天都在应急状态下随时出发。”
可即便这样,他还不“满足”,因为中国的肺移植事业还不“满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作为地市级医院,完成了七成肺移植,而北上广的大医院却落后了。为了北方的患者,陈静瑜又开辟了新的战场。
2017年无锡市人民医院与中日友好医院实行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紧密医联体模式,陈静瑜“加盟”中日友好医院,担任肺移植科主任。他还组建了一个47人的“中日医院肺移植”微信群,在群里实时更新行动进展,分享肺移植信息。中国第一例肺移植手术40年后的今天,陈静瑜团队所在的两家医院:南医大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完成140例肺移植手术,中日友好医院完成104例,加起来的数据世界第一。中国南北,终于有两个肺移植中心进入全球年手术量百例的肺移植中心行列。成立联盟,为“健康中国”播撒火种“如果有一天,肺移植技术能够在全国成熟应用,我就可以退休了。”———刚刚为患者成功实施完肺移植手术的陈静瑜微笑着说。
陈静瑜连续主办了8届国家继续教育项目———“全国心肺移植高级研讨会”,累计培训全国医护人员千余人次。接收全国16省市的30多家三甲医院医生团队培训肺移植,并前往各个单位推广开展肺移植手术数十例,扶持全国30多家医院开展了肺移植技术。
2018年9月,中国肺移植联盟在西安正式成立。来自全国32家已具备和积极申报肺移植资质的医院参加。陈静瑜是没有争议的肺移植学科带头人。
他建议,国家要加快心肺移植培训基地的确认和建设工作,规范移植医生资格准入。早在2016年,他就曾说:“我愿意将无锡成熟的肺移植技术及适合国情的围术期管理经验在兄弟医院推广,使肺移植造福更多的病人。”
这些年,为了推广肺移植技术,陈静瑜团队先后到北京、广州、杭州、武汉、南京、吉林等多个省市三甲医院,帮助开展肺移植。团队曾经在28小时内辗转江苏、河南、贵州的六个市,终于和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肺移植团队合作成功完成了贵州省第一例双肺移植。
在2019年的工作计划里,他写下:“接受全国更多的肺移植团队进修学习、争取每个省至少有一个成熟开展的肺移植团队。”
今年11月30日,陈静瑜在微博上写下了自己55岁的生日愿望:“我想是希望我们每一个肺移植受者术后都能长期生存,活到10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