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常州 扎根常州 贡献常州: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刚刚落幕的中国共产党常州工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提出:作为一所常州市举办的地方高校,我们必须把握发展大局,科学确立特色办学新方略,就是要主动对接国家及省市发展战略,主动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大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主动满足常州产业发展和需求,在服务常州中获取资源,在扎根常州中打造特色,在贡献常州中提升能力。可以说,这不仅点明了我校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的“办学之道”,也开出了切实可行的“办学之方”。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现代大学的职能,这四大职能里蕴含着的几个关键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做什么样的研究、为谁服务、如何创新?作为一所由常州市为主举办的地方大学来说,我校除了要遵循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共性发展规律外,还必须考虑自身独特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那就是要突出“常州”属性、“常州”标签。
抓住地方优势,才能更快地提升特色办学水平。不同的地区和城市由于历史文化、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等差异,有着不同的人文特色和经济特点,有很强的区域性和不可替代性。地方高校所处的地区和城市独特的自然条件、地域文化、人文资源和经济基础,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理应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着眼点和重要资源。虽然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往往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但如能很好的突出地域属性,就有可能使我们在短期内培育出自身的特色,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的路子。
服务好地方发展,才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任何一所学校都处于某个城市和某个区域,学校的发展与它所处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立足地方优势、植根地方土壤,主动与地方特色经济和文化资源相结合,建立起与地方政府、产业、行业、企业共同的“话语体系”,不仅有利于形成特色学科专业,而且可以争取到地方各界对学校建设的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形成有利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社会氛围。
当前,我校一方面要进一步坚持并且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意识,更加主动地面向和服务于地方需要,把“满足常州、服务常州、扎根常州、贡献常州”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使命,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地方经济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建设和调整要结合区域经济结构与布局,以本地区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为服务面向,发挥学校原有的办学优势,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要遵循本科教学规律,立足应用型本科教育,努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之路,一心一意搞好应用型本科教育,努力成为所在地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当前,常州已经确定重点发展10大产业链(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农机和工程机械、太阳能光伏、碳材料、新医药、新光源、通用航空、智能电网、智能数控和机器人)、10大新兴产业(轨道交通、新型化工材料、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稀土及纳米材料、嵌入式软件、游戏动漫、创意产业、其他特色产业)。我们如何结合这两个“十大”,积极融入教育链、人才链重构以及产业链、创新链重组,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产出更多的创新性技术成果,是实现学校自身价值的重要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要打破原有的思维固化、时空局限、围墙封闭、学科藩蓠、要素分割和技术碎化,不断提高综合运用政府财政、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教师、学生、校友、专家、企业家)、科技、产业、社区、金融、国际合作等资源的能力。特别是在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加大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打破学校的边界、专业的边界、课程的边界、课堂的边界、教师隶属的边界,依据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及社会其他子系统各方利益需求,寻求价值取向的结合点和利益的结合域。通过学校主动、政府牵动、业界随动,建立和完善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共同目标的融合、相近目标的契合、矛盾目标的转化,高校与业界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形成资源共建、全程参与、互利共赢的新型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合作教育的深度和合作教育水平。通过加强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训练,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创新教育,与地方合作共建创业园区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充分了解行业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正如我校第三次党代会报告所指出的那样,目前,我校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追赶型发展阶段,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奠基时期,在这个历史方位上,学校要“撸起袖子这样干”:那就是与学校所在的城市同声共气、同频共振,一起种好“幸福树”、建好“明星城”。这是顺利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除此,别无他途!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现代大学的职能,这四大职能里蕴含着的几个关键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做什么样的研究、为谁服务、如何创新?作为一所由常州市为主举办的地方大学来说,我校除了要遵循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共性发展规律外,还必须考虑自身独特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那就是要突出“常州”属性、“常州”标签。
抓住地方优势,才能更快地提升特色办学水平。不同的地区和城市由于历史文化、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等差异,有着不同的人文特色和经济特点,有很强的区域性和不可替代性。地方高校所处的地区和城市独特的自然条件、地域文化、人文资源和经济基础,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理应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着眼点和重要资源。虽然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往往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但如能很好的突出地域属性,就有可能使我们在短期内培育出自身的特色,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的路子。
服务好地方发展,才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任何一所学校都处于某个城市和某个区域,学校的发展与它所处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立足地方优势、植根地方土壤,主动与地方特色经济和文化资源相结合,建立起与地方政府、产业、行业、企业共同的“话语体系”,不仅有利于形成特色学科专业,而且可以争取到地方各界对学校建设的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形成有利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社会氛围。
当前,我校一方面要进一步坚持并且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意识,更加主动地面向和服务于地方需要,把“满足常州、服务常州、扎根常州、贡献常州”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使命,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地方经济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建设和调整要结合区域经济结构与布局,以本地区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为服务面向,发挥学校原有的办学优势,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要遵循本科教学规律,立足应用型本科教育,努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之路,一心一意搞好应用型本科教育,努力成为所在地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当前,常州已经确定重点发展10大产业链(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农机和工程机械、太阳能光伏、碳材料、新医药、新光源、通用航空、智能电网、智能数控和机器人)、10大新兴产业(轨道交通、新型化工材料、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稀土及纳米材料、嵌入式软件、游戏动漫、创意产业、其他特色产业)。我们如何结合这两个“十大”,积极融入教育链、人才链重构以及产业链、创新链重组,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产出更多的创新性技术成果,是实现学校自身价值的重要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要打破原有的思维固化、时空局限、围墙封闭、学科藩蓠、要素分割和技术碎化,不断提高综合运用政府财政、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教师、学生、校友、专家、企业家)、科技、产业、社区、金融、国际合作等资源的能力。特别是在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加大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打破学校的边界、专业的边界、课程的边界、课堂的边界、教师隶属的边界,依据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及社会其他子系统各方利益需求,寻求价值取向的结合点和利益的结合域。通过学校主动、政府牵动、业界随动,建立和完善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共同目标的融合、相近目标的契合、矛盾目标的转化,高校与业界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形成资源共建、全程参与、互利共赢的新型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合作教育的深度和合作教育水平。通过加强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训练,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创新教育,与地方合作共建创业园区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充分了解行业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正如我校第三次党代会报告所指出的那样,目前,我校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追赶型发展阶段,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奠基时期,在这个历史方位上,学校要“撸起袖子这样干”:那就是与学校所在的城市同声共气、同频共振,一起种好“幸福树”、建好“明星城”。这是顺利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除此,别无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