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我愿做一辈子好绣郎

 

不久前,苏大研究生会文化研习社举办的一场苏绣体验活动让校园内掀起了一阵“苏绣热”。即使宣传规模并不大,仍有超过预计人数近6倍的同学报名,吸引到不少教授主动报名参与。

而带来这阵“苏绣热”的并不是德高望重的苏绣大师,而是一位年轻的苏大校友85后绣郎张雪。作为2017届毕业的他时隔一年回到母校,用绣针丝线勾起了学弟学妹们的苏绣情怀。

 

不走寻常路,打响新苏绣设计品牌

 

张雪的家乡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苏州镇湖。在苏绣的鼎盛时期,拥有2万总人口的镇湖就汇集了八千绣娘。张雪的母亲是苏州市有名的刺绣大师薛金娣。他从小耳濡目染,看着母亲绣针翻飞,在绣架间穿梭嬉戏构成了他儿时的记忆。

大四下学期,张雪放弃了英国利兹大学管理学的录取通知,很快又辞去了待遇丰厚的期货工作,回到母亲的工作室,拿起绣花针,当起了绣郎。这个选择曾让身边的很多人不解。

“刺绣一般都被认为是女儿活,一个男生干这行,总会被人说有‘毛病’”张雪说,现在年轻人学苏绣的太少了,需要有年轻人要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他已经下决心当一辈子的绣郎

老一辈的苏绣大师往往运营工作室,谨遵传统苏绣的要求制作重宝精品,多以名画古画为题材,花费动辄几月乃至几年的时间去制作,让苏绣成为收藏家的宝物。而张雪却另辟蹊径,选择不走寻常路。

2012年,张雪决定送给大学同学一份特殊的新婚礼物。但距离婚宴当日不到一个月,制作传统的苏绣作品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他大胆创新,以一幅新人结婚照为基础,用简单的线条勾边,以此为底稿创作出一幅苏绣素描作品。礼物受到了新婚夫妻的欢迎和所有宾客的赞许,也让张雪开拓了思路,并走上了新苏绣的创作之路。

一张几案、一柱香、几缕青烟,外加一个幻化的“佛”字,当下极简主义佛系风流行,他创造出佛系主题作品。大胆将刺绣和耳机、手表完美结合,精巧的刺绣让耳机和手表更具设计感,既美观大方又极具姑苏韵味。制作三维苏绣主题装置《见山》,将苏绣艺术从二维引入了三维世界。张雪和捷克艺术家彼特·皮萨日克合作作品《源》,让中西艺术产生灵感的碰撞。继承传统又敢于创新的一件件作品广受好评,张雪的新苏绣作品很快就在刺绣界崭露头角,作品获得江苏省艺博奖金奖

 

做传统苏绣的守护者

 

创新并不意味着丢弃传统。虽然作品常常跳出传统苏绣的创作思路,但张雪一直在探寻传统苏绣技艺。

2015年,张雪来到苏州大学攻读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在之前学习苏绣的过程中,他发现苏绣具有十大类、四十多种针法,然而现在常用的只剩了十种,很多针法即使是工作在一线的绣娘也只听说过,而不会使用。

受此启发,张雪设计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苏绣技法的演进发展历程研究》。就读研究生的三年里,他考据了苏绣的全部针法,寻找作品,不断尝试,寻找正确的针法,确定后再将针法通过示意图描绘展示在论文中。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他访问了众多博物馆,最震撼的是在长沙看到汉代出土的云纹图案的刺绣品。“研究两千多年前的刺绣作品的制作工艺和针法,仿佛能够体悟那种穿越时空的刺绣人的通感。” 张雪说。

在完成论文的同时,他创作了一幅名为《星空》的作品,运用了20种以上苏绣不常见的针法,可以说是苏绣针法集合的博物馆。“极套针”打造的自带光芒的太阳,“打籽针”等制作的美丽星球都让人们陶醉……通过各种针法的变幻表现行星表面的图形肌理。每次展览,《星空》作品前总是围满了人群。

张雪喜欢从各类博物馆里找寻创作灵感,台北当代艺术馆的光影,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收藏都存在了他心中的素材库。“并不是说看了一些博物馆就一定会有作品的启发,但当你需要灵感的时候,你看过的艺术品都会成为你创作的灵感。”

谈起在苏大的研究生生活,张雪认为,艺术学院的专业学习让自己获得了艺术设计的系统知识,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随时获知美学的流行趋势,这对于创作设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苏绣值得更多人喜欢

 

2013年至今,张雪一直在苏州博物馆做丝绸部分的志愿讲解员,努力带领更多人了解苏绣的魅力。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来自于他对苏绣艺术的危机感。号称曾有八千绣娘的镇湖街道,30岁以下从事刺绣行业的目前只有30多人,其中会刺绣的还不到一半,会刺绣的男人更是寥寥无几。

传统苏绣培训,从学徒开始到学成至少要五年时间,这个时间成本让许多爱着苏绣的人望而却步。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近这门传统艺术,张雪和小伙伴一起成立了弥惟刺绣研习所,名字取自英文me we的谐音,寓意是大家一起学苏绣。他还把工作坊从镇湖搬到了苏州城区,希望能打破地域的限制,吸引更多的人加入。

体验坊不拘泥于地点,学校、医院、图书馆,哪里愿意举办体验活动,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出现。“我讲的苏绣可能会比大师前辈们讲得更有趣,更贴近年轻人的品味。”张雪从欧式刺绣的发展得到启发,制作了苏绣的体验套装,既方便操作,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体验坊来了一批又一批的体验者,留下来的人们成了苏绣的真爱粉。“其实人们对于苏绣的接受能力很强,是苏绣高冷了太久。” 张雪说,他偶尔也会被孩子们的实力惊到,记得有位小学四年级的女孩,一直参加工作室的体验活动,现在已经会绣手绢和荷包做礼物,偶尔还会修改自己的新衣服,加点装饰上去。

关于苏绣的未来,张雪有着太多想做的事。“苏绣不是阳春白雪,而应融入生活。如果能像西方刺绣工艺那样,系统推出苏绣培训课程,可能会有更多人参与进来。”在他看来,苏绣原本的从业者可以继续制作精品,走高端路线,同时苏绣还应该离生活更近一点,这两样都是张雪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