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厚植一方成才沃土
“姑苏情、东吴韵,方塔晨辉取光阴、钟楼碧坪枕书经……此情长相忆。”最近,苏州大学毕业生吴非为抒发对母校的眷恋,赋词一首留言于该校官微,获得一片点赞。不久前,苏州大学举办的毕业生恳谈会上,即将离开校园的莘莘学子也以各种回忆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6月28日,9000余名苏大毕业生还将参加视为“最后一课”的毕业典礼,怀揣“苏大情怀”,踏上人生的新征程。
建校118年来,百年学府苏大为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50余万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学术氛围,滋养着一代代苏大人的成长,也吸引着一批批优秀人才汇聚于此。正如该校党委书记江涌所说:“苏州大学始终在人才培养中坚守教育初心,在薪火相传中激发办学活力,使学校成为‘近者悦远者来、人人尽展其才’的梦想热土。”
一流学科+一流师资培育一流人才
6月,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苏大讲席教授迈克尔·科斯特利茨教授做客“东吴大师讲坛”,与师生们零距离分享了学术生涯感悟。去年,他正式受聘为苏州大学新成立的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协同学校开展前瞻性、交叉性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无独有偶,2017年11月,苏州大学面向国际科学技术前沿,揭牌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由此拓展了该校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在“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下的新模式。目前,学校已完成2016、2017级在校生“人工智能实验班”的遴选,并从2018年起选拔相关专业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组班,充分利用多学科优势,组建一流教师团队进行“人工智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以满足国家对人工智能人才紧缺的需求。
频繁的“大动作”背后是苏州大学因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精准对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积极布局。苏州大学熊思东校长表示,“创建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苏州大学不遗余力,未来也会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人才强校战略,建创新高平台、育文化软环境,为‘双一流’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一流人才的塑造和培养需要一批一流教师。10年来,苏州大学引进包括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190余人,其中海外回国人员占77%。“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人才发展模式着实带动了该校在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提质增效的快速发展。今年4月,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146名青年才俊受邀来到苏州大学,参加了“2018苏州大学国际青年学者东吴论坛”,就国际前沿科技及研究热点展开学术交流。这次论坛既是学校为海外优秀青年学者搭建交流平台,也是苏州大学打开校门吸引高水平人才,拓宽引才渠道的又一次积极行动。
为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集成,苏大近年还相继建设成立了如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机器人与微系统研究中心等一批交叉学科研究基地。更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不久前成功获批为江苏省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打破学院(部)界限和学科壁垒,由此带动形成的优势学科集群,大力推进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截至目前,学校已有9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2个学科进入ESI前1‰。在2018年最新自然指数排名中,苏大位居大陆高校第9位;今年2月份的泰晤士亚洲大学排行榜显示,苏大位列大陆高校第15位,亚洲高校第72位。
“金字塔”+“服务链”多措并举促学生创新创业
在不久前落幕的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苏州大学大三学生王益民一举摘得该赛事“一带一路”国际专项赛的一等奖。从大一时就进入导师课题组的他,还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2篇SCI论文。谈起成长变化,王益民欣喜而言:“在参加学校的科研创新活动之前真的很懵懂,但现在眼界变宽了,交流更多了,最主要的是更加爱上了科研。”
像王益民这样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苏大学子还有许多。为了全方位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苏大搭建起“金字塔”型的创新创业“服务链”,一方面注重培养塔尖学生专业的显示度,另一方面关注全校学生参与的普及度,分层分类系统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催生了一批创新成果。
5年来,苏州大学捧回“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1项特等奖、8项一等奖和2项“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并有40余家由本科生独立创办的企业入驻国家大学科技园。从启动资金、配套设施到人才政策等方面,更多学生通过学校的扶持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创业“初体验”。
今年5月,苏州大学又出台《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条例》。“升级版”新规重点突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一环,明确提出全日制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参与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取得发明专利作品、在各类艺术展演、创业比赛中获奖或开展各类创业实践活动等,经认定可获最高10个“创新创业学分”。苏州大学教务部教学改革与研究处处长茅海燕解释说:“学校从制度层面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只为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作为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14所高校之一,苏大全面贯通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教育,本科生可修读研究生课程,修读合格后可申请研究生课程成绩及学分认定。同时,学校还实施了“博士研究生候选人”培养计划,获得推免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将有机会入选该计划,实行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的连续培养,打通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博士学位的通道。
在试水建设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特区中,苏州大学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全国14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的纳米科技技术学院大胆探索,从学段、学科和地域三个维度开展纳米科技创新人才的‘三融合’培养实践。探索“第二课堂”育人模式的敬文书院,实行导师制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全天候、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培养“卓越人文学者”的唐文治书院,打通文史哲专业,实行小班化教学、小班化研讨,进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学校还有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教师等一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德育+美育+体育多样供给促学生全面发展
仲夏时节,一场名为“毕业碗”的美式橄榄球赛在苏大校园火热举行。这是苏州大学成立省内首支大学生美式橄榄球队后的第二场表演赛,也是学校鼓励更多学生体验体育文化勇敢、智慧、协作精神的“精心安排”。在被誉为中国最美校园的苏州大学,还有连续五年举行的“校园马拉松”。该项赛事已成为集全民健身、社团活动、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事实上,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一直是苏大给予学生全面发展的广阔舞台。坐落于历史名城苏州,苏州大学扎根传统文化,构建面向人人的美育工作。文化艺术大讲堂、昆曲探秘活动、著名艺术院团专家进课堂……十余年间,仅“戏曲走近大学生”这一项活动,就举办了230余场演出讲座,每年有近万名大学生参与其中。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东吴艺术团曾登台上维也纳金色大厅,先后两次登上中央电视台《五月的鲜花》大型演出,三度赴美国、奥地利等多国孔子学院演出。凭借昆曲《牡丹亭·游园》等展示中华文化韵味的经典节目,艺术团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和文化担当也赢得了来自国内外的掌声。在苏州大学传统文化工作坊,200多场由校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海内外专家学者讲解传授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更是为中外大学生奉上了一顿顿文化大餐。
化美启智,立德树人。围绕育人主线,苏州大学全力为学子创造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校园环境。在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学校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推出一系列“组合拳”:校院联动、党政协同,帮助学生“扣好扣子”;校内组建“东吴思政名师工作室”、校外“引进”行家,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在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中,学校开展了如弘扬百年志愿服务精神的“惠寒”行动、持续23年的王晓军精神文明奖评选等一批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在构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大格局中,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