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86年时空,他们用一场完美演出与信仰对话

———小品《雨花台下的丁香花》的台前幕后








  前段时间,由南京日报社和我校党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雨花英烈精神·青年说”系列活动之“话剧《雨花台》优秀征文诵读会”在我校顺利举办。
  南审学子们用朗诵和小品的形式颂扬雨花英烈精神,表达了心中的崇敬之情。
  在诵读会的最后,有一部震撼人心的原创小品《雨花台下的丁香花》赢得满堂彩,将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该小品讲述了雨花台先烈丁香,坚持自己不变的共产主义信仰,宁死不屈,从容走向敌人刑场的壮烈故事。
  丁香是一位弃婴,上世纪20年代在东吴大学求学时认识了乐于泓(阿乐),后来两人一同投身革命,并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2年4月,经组织批准,阿乐与丁香在上海结婚。9月,丁香去北平参加秘密会议时,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12月,牺牲于南京雨花台。那是86年前的冬天,当时她年仅22岁,并怀有3个月的身孕。
  小品《雨花台下的丁香花》是南审校园文化中的优秀项目之一,也是红帆船话剧社传统经典红色剧目之一。小品自诞生8年以来,多次参加省内校园文化展演并取得卓越的成绩,比如2011年荣获江苏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特等奖,2016年获江苏省高校短剧节一等奖等等。
  《雨花台下的丁香花》将参评学校思政工作创新创优奖。短短15分钟的小品,仅三个角色,时隔86年,饰演丁香的大学生是如何走近烈士丁香的呢?
  编导临时补位当演员,“监狱长”考研路上为戏而归电影、电视剧的导演大都亲自选角,而丁香这部剧———“这是他们自己挑的。”指导老师梁红对红帆船的演员们信任之余还有担心,“《丁香》这个剧本非常的好,但是之前那一批演员已经毕业离校了,我们能不能找到那样对份的演员,他们的表演和性格,能不能对戏路子,我心里是悬着的。”
  事实上,选角的过程确实有些坎坷,丁香换了3位,丁母换了3位。曾宸(丁母扮演者)是话剧社的编剧,从没正式上场演戏,她回忆道,“当时我刚从英国交流回来,听说找了其他两位同学试过戏,觉得不太合适,慧雯就找到了我,第二天我和梁红老师见了面,念了几句台词,她说我身上有丁母温婉的气质,同时有进步的空间。”
  时间紧、任务重、没经验……接踵而至的困难让演员们手足无措,梁红老师也心疼他们,“这对红帆船的孩子,是个挑战。”
  但是演员们并没有因此而懈怠排练,袁慧雯(丁香扮演者,红帆船话剧社的现任社长)一边是“南审杯”话剧大赛,一边是大二满满的课程,整天忙得连轴转,但是她从没有缺席一次。
  朱顺生(监狱长扮演者)已经退出红帆船,准备考研,但“一听说这个剧,马上就回来了”。
  虽然只有几句台词,但每次都一丝不苟地对戏,给后辈演员们指点迷津。
  对于编导组的曾宸来说,“一个二十多岁的人,要去演一个五十多岁的人”,这是个巨大的挑战。高密度的排练几乎让她喘不过气来,她坦言道,“做梦全是排练和上场的画面。”
  “好的演员要有自我的缺席,”梁红老师经常说,“演员要真挚地进入到戏的情境和内心。”跟着老师的示范和指导,演员们渐入佳境。
  “我觉得可能更多的要从台词入手,”关于如何跨年龄表演,曾宸分享道,“生气的时候,二十多岁可能就像机关枪一样突突突突就出来了,是急切的,大声的,因为毕竟血气方刚嘛,像五十多岁的话,语音语调没有二十多岁那么高,语速也没有那么快。”
  “此时此刻我就是丁香!”
  一个是战争年代坚毅的共产党人,一个是和平年代普通的女大学生,袁慧雯和丁香在时空上差异巨大。那么如何跨越这条鸿沟呢?
  为了让自己的表演接近丁香,袁慧雯做足了功课,“前期有些准备,看剧本的原型,研读丁香的生平和事迹,上网了解雨花台丁香墓……”
  不仅如此,在表演上,她分享道,“尽量地学习那个年代大学生的一些精神,从思想上去理解他们,这样才能在表演和行为上有一致性。”
  演戏就是和角色对话的过程,只有真正理解了角色才能真正“入戏”。
  在和丁母惜别的那场戏中,“我其实,眼泪已经含在眼眶里,但是想到当时丁香的状态,我觉得她是不会落泪的,”袁慧雯对细节的内涵有着精准的把控,“因为对于她来说,英勇就义是一件非常光荣,非常值得她去做的一件事,她的共产主义信仰还在,她的事业会有后来人继承。”
  在演丁香赴死的戏的时候,袁慧雯将一位惨遭拷打、有孕在身的烈士每一层细微的感情诠释到了极致,“作为一个烈士,柔弱的一面不是她现在表现出来的,她柔弱是内心的,对孩子说那段话的时候,眼泪已经含在眼里了,但是忽然又反过来想,我是为自己的信仰而献身的,不能哭。”
  “这是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的主义,是中国四万万国民的主义!”在说这句台词时,慧雯真正理解了为什么丁香不惜牺牲自己和孩子的性命,“因为她心中是有信仰的,对于她来说,信仰比她的生命更加珍贵。”
  “她让我有一种‘信仰点亮人生’的感觉,一旦有了信仰,就会奋不顾身、努力拼搏。”袁慧雯被丁香的精神气质所感染。
  最大的努力,最满的收获回顾这一个月的排练,老师和演员们都感慨万分。还记得大家在凌晨的群里讨论着演戏的细节,“丁香”在最后告别时一段音乐形体表演中压力太大难受得直哭,“每次排练都要去努力地调动自己的情感,时间久了就会感觉整个人处于一种情感麻木的状态。”
  文学院院长刘顺表示,学院对该剧的持续演出提供多层面支持,邀请专业教师帮助演员分析人物角色性格,以便演员走近角色内心。通过排练优秀的小品剧目,同学们更能体验先烈高尚的革命情操和为共产主义信仰献身的伟大精神。
  虽然困难重重,但红帆船的演员们没有松懈,就像梁红老师说的,“我们红帆船的一个精神就是———尊重艺术且最大能力地去追求艺术的完美,不放弃任何可以展现的艺术表现力。”就像共产主义之于丁香,红帆船的精神也引领着演员们全力以赴地完成一个作品。
  饰演监狱长的大三学生朱顺生说,大一时看《雨花台》,只觉得既好看又震撼,现在参演后,会更深刻地去体会角色的心理,“剧中有很多大学生牺牲时才十八岁,而我是二十一岁,他们能在比我小的年纪去为国家为共产主义信仰慷慨赴死,这样想来,我们还是挺惭愧的,可能想的只是就业怎么办。能够参演这样的剧目,将当年的故事再次传扬,我感觉非常荣幸。”
  袁慧雯在接受南京电视台的采访时说,“我身上这些伤都是画出来的,但当时丁香在接受拷问的时候,是受到了一切真正的刑罚,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在排演过程中,梁红老师曾指出,“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丁香的气质丢掉”,“因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我们的同龄人,他们经历了许多难以想象的苦难,正是因为他们那个时候付出和奉献,才有了我们现在这样的幸福的大学生活。”2017级汉语文学1班 周静宜 文2017级金融2班 刘雪宁2017级汉语文学1班 袁慧雯 图“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演出谢幕,而丁香烈士的精神将长久流传。八十年前的雨花台先烈们践行了他们的信仰,而身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当肩负时代重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尺,用青春在英烈们奋斗过的土地上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