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你身边的季节味道

——“师大·二十四节气”背后的故事

    周而复始,又至惊蛰,宛若轮回。从2017年3月13日至2018年3月5日,从第一期“惊雷一笑露春光”至最后一期“星雨无声春欲晚”,定制版“师大·二十四节气”在微信公众号“江苏师范大学报”上引起师大人点击、转发、收藏无数,它串联起每寸变幻的光影,书写下师大无数的美好瞬间,陪师大人走过春夏秋冬四季,酿造了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
    自从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创作对象。作为“师大·二十四节气”栏目的总策划人,我校党委宣传部孟昭学部长多年来对节气和物候有着浓厚兴趣,关于制作栏目的初衷,他说:“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在我们的校园里,也有很多事情的发生和节气密切相关。把二十节气与师大校园和师生学习生活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文化自信,也是学校以文化人的生动体现。”
    一年时间做24期微信,如何做到每一期特色鲜明、亮点突出是个不小的挑战,这就需要一个细致完善的方案。校报编辑部主任、“师大·二十四节气”栏目总执行人、推送中化名“羔小节”的高洁老师向我们道出了栏目的制作理念:“比如,春分时节,阳光明媚,正是读书的大好光景;6月的毕业季,一届届的学子们收获了四年的成果即将踏上新的征程,正如农民一年沉甸甸的收获......这些都是‘师大·二十四节气’的灵感所在。但脱离了学校的人和事的二十四节气显然是空洞的,我们希望每一期按照节气推出的微信都能给师大学子们以启迪和感悟,让他们不负光阴,奋勇争先。”
    “真实、有故事、保持好奇心”是他的摄影理念
   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副主任王月军老师负责“师大·二十四节气”的摄影。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门口有一块题名“足迹”的大石头。小雪节气前,王月军老师清晨五点左右便起床去那里,在石头下面一簇蓝色小花前守候着,只是为了等到太阳初升时霜花裹挟花叶最晶莹剔透的模样。
   这样的发现与等候并不在少数。
   在王老师的办公桌旁就摆放着十多年来与他如影随形的“宝贝”——单反相机,一年四季不论寒暑,他都七点半左右到校,在校园里带着相机逛半小时才回办公室上班。他说:“对我来说,相机就和手机、钱包一样是随身之物。咱们校园我每天都要走一遍,从植物到行人到公告栏,同时我会特地记住最近校园里的活动和新闻,有感兴趣的活动会记下他们负责人的联系方式以便届时询问相关信息。”
   为了将师大之景与人事恰到好处结合,王月军老师付出了很多努力。春分前后人们外出踏青,师大学子去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祭扫,王老师了解到活动信息后自己开车随行。“但我与他们交流不多。因为不论是景物还是人像,我都喜欢抓拍瞬间最自然流露的美。”自然真实是王老师的首要摄影理念,为了拍出人物最真实的状态,拍“师大·二十四节气”前,他特地买了两个超长焦镜头。“拍照并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一定要在照片中体现真情实感,利用中长焦镜头去捕捉远处的细节。这样一种不靠近的距离,既是对照片本身的尊重,也是对被拍摄者的尊重。”他说。
    可能是因为如此喜爱观察,王老师的照片中总有许多故事。在观察校园景色的途中,他结识了同样喜欢逛校园和摄影的国际学院后勤工作人员老高,志趣相投、相谈甚欢。正如他想要表达的那样,师大校园里处处有美,也更有欣赏美的人。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宗芸教授与其研究生相处如母女般亲切;赵兴勤老教授对待前来请教读书问题的学生像对待孙女般和蔼耐心;学生自发组队去敬老院陪伴老人;后勤工作人员冬季给树包保护膜,清明前后在玉泉河畔播撒花种......这一幕幕经由王老师之手,定格成动人光影,带给更多师大人永驻心间的人文感动。
    所谓成竹在胸,王月军老师在拍摄前会在脑海里构思,也会提前做一下功课。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的《时间之书》就放在他的手边,里面到处有他认真阅读时留下的细心批注。“人啊,要脚踏实地地劳动,对世界保有好奇心。”被问及是否会对十年如一日的景色感到厌倦时,他如此回答,“每天都不一样,每个地方都不一样。不一定花开了,有花才是风景。”在他看来,师大校园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这样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和永不疲倦的好奇心,当代大学生应该保持一份好奇心,从教室走到生活,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汲取营养。
    大学生通讯社创意星空团队:做师大之美的传递者
    惊雷一笑露春光,木下花裙岁月长。
  “师大·二十四节气”里,佳句迭出的背后是一群文案写作者在认真负责地写作。来自文学院的李海婧同学每次写作前都会仔细从各个方面搜集资料、加以整理,最后用富有逻辑的线索将整个文章串联起来。在她眼中,二十四节气不是孤立的物候变化,这些节气背后承载的许多诗词、习俗,更是传统文化中不应被忽视的部分。
    来自传媒与影视学院的邢冲同学也在文案组,在她看来,创作的过程虽然很辛苦,需要不断地搜集和整理资料,但得到老师同学的众多好评、并将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是一件特别让人兴奋的事情。除了自然物候和师大美景,“师大·二十四节气”还巧妙地将校园的点点滴滴融入整个微信制作的全过程。在邢冲的眼中,做“小满”那一期时最有感触,“在整理图片时,看到学长学姐穿着学位服从玉泉河上走过的场景。虽然我现在才大二,但看到那张图内心却有些感伤,一方面是对母校的眷恋,另一方面也是对大学美好时光的不舍。”
   “倏尔之间时序更迭,山腰间又望见杜鹃与瘦樱等待”,除了心中有着这般美好人文情怀的文案组的勤恳付出,在人们对图片要求更加严苛的快节奏阅读习惯背景下,负责公众号推送的编辑组也当仁不让,具体负责编辑、制图、创意设计。
    “师大·二十四节气”是时效性推送,其困难在于有时候节气的制作时间和创意星空团队队员的上课时间冲突,文案组就得熬夜写文案,编辑组也常常熬夜编辑和制图。“遇到最糟糕的一件事就是图片传送晚了,组员又满课,急急忙忙制作完后又错过了朗读者的空闲时间,等朗读者录制完成后已经晚上9点,还要送审,送审完近11点才发送,真的很累。”编辑组化名“乐戈”的文学院陈乐同学向我们回忆道,“但是遇到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受益良多。”为了追赶时效,团队成员的工作效率随之提高;在协调团队工作时,沟通能力大大增强;在修改图文时,写作和制图能力也有所提升。
    身为大学生通讯社创意星空团队的成员,陈乐同学与其他人都有着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从去年的惊蛰起,就打算为‘师大·二十四节气’奋斗一年了。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让更多人了解到师大的精彩活动、看到师大自己的二十四节气。”创意星空团队贯彻了他们自己“讲好师大故事,传播师大声音”的宗旨,正如“师大·二十四节气”编辑组成员、来自智慧教育学院的郝家奇同学所言,“如果用两个字形容这个栏目,我觉得用‘精致’二字形容最为贴切,我们每个人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做得更加精致,让大家能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师大之美。二十四节气这个系列主打文艺风,精致的文字配有精美的图片,我身边许多小伙伴都觉得很清新,又贴合近期的学习生活。”
     除了图文并茂外,“师大·二十四节气”还开通了“声音直通车”,让声音做传递师大美好的第三根接力棒。第十八期“霜降”的朗读者是来自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周子睿,她喜欢栏目已久。“个人感觉栏目十分有意思,让人在感受春夏秋冬的同时还能清楚地了解到节气对于生活的意义。比如‘霜降’那期,身边的同学家长能够通过我的声音感受到师大诗人朝气蓬勃的美好气息。”谈起被选中邀请去做朗读者的经历,她十分高兴。
      时代在变,但是文化传承的内核并没有改变。从传统纸媒到微信运营,从农耕物候到校园大事,“师大·二十四节气”用富有温度和感情的图片与文字在繁忙的信息时代保留了这样一片纯净的天地。它时时刻刻在那个小小的窗口中提醒我们,保持一份赤子之心,去看一看手机之外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