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理科生的戏曲故事

李成林昆曲扮相

孝慈剧社成员与黄孝慈老师合影
“你什么专业的?”
“我,我学物理的。”
“你学物理搞这个东西(戏曲)干嘛?”
“我是孝慈剧社的,我喜欢戏曲。”
“……”
我是孝慈剧社的,我是一个京昆艺术爱好者,我喜欢京剧、热爱昆曲,我喜欢身上这些标签。我感谢戏曲没让我等到老了才来得及欣赏她、走进她的世界。
有人说:“君子爱乐,乐其道;小人爱乐,乐其欲”,我不管是“乐其道”
还是“乐其欲”,只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戏曲,不附庸风雅罢了。我自己能承认自己的戏曲审美,如果我能让更多的同龄人也承认我的戏曲审美,或者能把这些美的艺术带给他们,我也很乐意。
前年国家京剧二团在焦廷标馆呈现的《四郎探母》至今记忆犹新。“金井锁梧桐,长叹空随一阵风”,这是《坐宫》里杨延辉上场的引子,也是我“入坑”的引子。虽然现在京剧听得少了,但后面大段的流水现在依然能一字不落地哼下来。生旦对唱的流水酣畅淋漓,仅仅听唱就能使人神魂颠倒。
我感叹一出传统京剧老戏竟然有如此魅力,我喜欢上了京剧。我通过孝慈剧社认识了黄孝慈老师———后来成为自己心中精神支柱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我认识了剧社比我更执迷于戏曲的前辈们,他们也都是理工科学生,他们正是因为喜欢戏曲而不孤独。
我很庆幸我在大学寻到了自己的乐趣。
我喜欢京剧老生,学唱《定军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时,始终找不到京剧老生的发声方法,这和自己的期望背道而驰。后来我崇拜梅兰芳,学唱《贵妃醉酒》和《霸王别姬》,旦角的嗓子不是天生就有的,每天扯着嗓子练到说话发哑。
我认定喜欢京剧,以为昆曲太土了,价值不如京剧。一次偶然的机会去学校大礼堂看江苏省昆剧院的折子戏演出,演出前一天我拿到票决定“勉强”去看一场。假如没有进过昆曲剧场,我永远不知道我对戏曲也有成见,我很感谢那天给我票的朋友,让我找到了最终我热爱的昆曲艺术!
第一出《儿孙福·势僧》是丑戏,舞台上演员说笑逗乐,舞台下观众聚精会神,丑行的苏白也许最具有昆曲的原貌特征,我没有想到昆丑有如此强烈的舞台表现力。
第二出《玉簪记·偷诗》是昆曲经典的生旦戏,舞台一桌一椅,陈妙常手上的一个拂尘,道具很简单,舞台很空。被称为省昆“黄金搭档”的钱振荣和龚隐雷分别出演潘必正和陈妙常,两个人出众的表演把空灵的舞台填充的很饱满。虽然吴侬软语让人有点昏昏沉沉,但真正走进曲词和音乐的时候,它富含的感情表现力却比板腔体的京剧饱满许多。
第三出《牡丹亭·寻梦》是孔爱萍演的杜丽娘,当时听不大懂,曲词也没有看懂,但觉得很美。在这种很美的境界里,我昏昏沉沉地到了睡着的边缘。我要感谢昆曲艺术的魅力,感谢孔爱萍老师,让《寻梦》在我昏昏沉沉的时候深深地烙在脑海里,至今忘不了杜丽娘当天寻梦的样子。后来《牡丹亭》看得很多,我最喜欢孔爱萍老师的杜丽娘,不想错过她的任何一场《牡丹亭》,特别是《寻梦》这一折独角戏。
第四出是钱振荣老师和李鸿良老师的《西厢记·游殿》,小生文采斐然,小丑幽默诙谐,体现了昆曲表演为文学服务的特点。
很多年轻人经常讲京剧太慢了,没工夫欣赏,其实他是无心欣赏。京剧舞台上的语言是生活语言加以美化形成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整体唱念节奏都比较慢。特别是遇到二黄慢板、反二黄慢板,一句唱完几分钟过去了。但节奏的快慢是京剧表达情感的特殊习惯或艺术形式,也是京剧程式化的体现。真正走进表演,走进演唱,其实很多人都会更喜欢节奏稍慢的唱段,这种一个字唱很多拍、有很长拖腔的曲子蕴含的情感一定是饱满的、复杂的,这才是有了让人百听不厌的魅力。
我学昆曲后,曲社的老师说要唱好昆曲一定要多听多看,不能脱离昆曲学昆曲。某个周六,请一个前辈帮忙买票,自己摸着找到了兰苑剧场。我站在江宁府学的门口,漆了红色油漆的木门古色古香,门匾上“江宁府学”四个金色的字也很好看,里面绿色的草地和四合院美极了。看到有握着票行色匆匆赶往剧场的观众,也有慢腾腾享受兰苑美景的观众,他们都是来看昆曲的……我第一次去兰苑看昆曲选了一场最爆满的演出———施夏明和单雯演小全本《玉簪记》。早在门外就听到开锣了,潘必正《琴挑》的第一支曲子《懒画眉》第一句刚唱完,帘子拉开的一瞬间,兰苑剧场给我强烈的震撼。
兰苑的折子戏很多,经常重复演,甚至演员都没变。我也惊奇,为什么总有那么一百多个观众愿意为看过很多遍的戏买单?站在兰苑剧场门口,我看到每个去看昆曲的观众眼中都带着从容,他们知道今天晚上的戏演什么故事,谁来演。看戏的票友见多了彼此成了朋友。我喜欢站在舞台左侧的角落里看戏,离舞台很近,能看到演员脸上的汗珠和含在眼里的泪水。我站着看,为了精神更集中,有时累了就直接坐地上,但是从来没有睡着过。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们重复演一些折子戏,为什么观众不厌其烦地看他们演相同的戏,因为昆曲就是要观众重复去玩味的,越熟悉越喜欢。第一次观看的收获只是剧情,而后面收获的是昆曲艺术的形式美,每一次都会有比前几次多得多的收获。
很多青年曲友被施夏明、单雯等第四代优秀青年演员的青春靓丽圈粉,踏入昆曲的大门沉浸其中无可自拔。我也喜欢过施夏明,为单雯的扮相痴迷,被龚隐雷老师的唱腔“洗脑”。喜欢蔡正仁的大冠生,学他的《快活三》,期末考试周在图书馆连续几天循环他的专辑;喜欢石小梅的冷面小生,为她的柳梦梅神魂颠倒,学了她的《牡丹亭拾画》;喜欢钱振荣宽厚的嗓音,看他的柳梦梅、侯方域,买他的专辑回来天天抱着听,他去曲社拍曲的机会一次也不放过。每一次看他们的戏我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努力,能看到他们一直在进步,一句唱念、一个身段、挥一个水袖……舞台的表现力越来越强。
剧场里,“爱豆”们带着我入戏,让我遗忘现实的琐碎,跟着锣声鼓点和他们一起去寻找戏中的人物,看他们演世间百态,嬉笑怒骂和喜怒哀乐,我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到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深刻的美。他们在一方舞台燃烧自己演活古代剧作家笔下的人物。剧场外,很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在为传承和传播戏曲事业努力,他们身上经过艺术熏陶散发出的魅力,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国人走进戏曲艺术。
李成林物理学院物理系2016级本科生,家自云南普洱。2016年底至2018年初任孝慈剧社社长。喜好文艺,酷爱昆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