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书写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奋进之笔”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实施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着力培养具有轻工特质、江南风格、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是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学校将紧密围绕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十三五”规划等提出的目标任务,坚持“一个中心”,强化“两翼支撑”,实施“四轮驱动”,不断增强本科教育的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
坚持“一个中心”———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总纲。在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中,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探索、重范式轻个性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对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我们要将“关注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扎实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中体现出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成长空间,尊重其发展选择权,激发其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融入学习过程。同时,我们要营造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
强化“两翼支撑”———以一流师资队伍和一流本科专业,强化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一是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教学的设计者,也是教学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主导方。学校将一流的师资优先配置给人才培养,通过制定激励措施,改进评价机制等,鼓励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教书育人;通过实施“教师卓越计划”,开展培训研修、名师帮带、教学研究、实践锻炼等,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建设一流教学团队;通过引进工程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挂职锻炼等,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激励教师广泛开展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和加大力度引进全职外籍教师参与本科教学等,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二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各专业要瞄准国家标准,对照教育部正式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学校着力推进工科专业、师范类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专业认证工作,用国际“标尺”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审核诊断,通过人才培养理念、师资队伍、硬件支撑、课程体系、管理制度等要素的比对和改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有知名度的本科专业。
实施“四轮驱动”———打造“思政创新、教学改革、协同育人、质量评价”的四轮驱动体系,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一是思政创新。学校探索课程、专业、学科“三位一体”的思政教学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育、跨学科创新创业教育等环节,通过开展翻转课堂、启拓教学、慕课、掌上课堂等,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改革,提升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政教育的思路突破、师资优化、教材转化和教法创新,形成具有江南大学特色、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果。二是教学改革。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驱动教学质量“变轨超车”,打造新型新生研讨课和卓越课程2.0版,改革课程教学和修读模式,按照“关键课程、优秀师资、卓越效果”的理念,打造国家和省一流课程群;力推在线课程建设,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和慕课学习平台功能,拓展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建设若干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引领和示范国内同类专业;辅修专业建设要以“拓宽专业基础、促进学科交叉、优化知识结构、拓展创新能力”为目标,探索跨学科专业自由选修模式,实施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三是协同育人。加强科教协同,引导教师将科研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材料等运用于教学,将一流学科优势和一流科研成果转化为一流的教学内容,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强产学协同,打造一批深度合作的优质产学协同育人基地和平台,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科研、合作推广、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加强国际协同,接轨国际人才培养标准,深入推进全英文课程、全英文授课专业建设和中外合作办学建设,建立海外联合培养高校和优质教学实习基地,提升学科专业的国际影响。四是质量评价。建立以数据为基础、以课堂为中心、以制度为保障的常态监测评估新模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和评估;建立集学生评学和评教、听课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教师评学等功能于一体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测系统;深入实施专业和卓越课程评估,推动内涵式发展,提高课程建设效果;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持续改进的良性闭环运行机制,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我们要始终葆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凝聚共识,砥砺前行,扎实开展工作,在“双一流”建设宏伟蓝图中全力书写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奋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