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点子 巧创意 大情怀
90后本科生用创新创业为环保“打call”
日前,我校食品学院舌尖“质”造团队一科研项目“用后可回收作动物功能饲料的食品包装及餐具材料”被美国上市公司英杰维特公司选中,一举获得资金支持和商业指导。记者还了解到,此前,该项目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上,是食品学科的唯一一项全国一等奖,并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同时还在江苏省食品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囊获一等奖。
这样一个能够集中解决玉米黄粉排放污染、白色垃圾污染及畜禽病死污染,极具商业价值的环保作品出自于我校7个90后本科生之手,当同龄人还在做专业认知积淀时,他们的目光却不仅仅落脚于知识的汲取,而是更倾注于如何让已有的专业知识产生实际的环保效益和经济价值,如何在创新创业的旅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746次试验终解材料开裂难题
2016年5月,印度农业学家推出可食用勺子引发了阵阵热议,这个在外人看来极具创意的举措,实际上存在难以推广和可食性差等问题。为了保证餐盒、盘子在使用后也能被“食用”,舌尖“质”造团队提出使用工业副产物玉米黄粉作为主要原料制备餐具及包装盒,使用后回收作为动物饲料。
“这个想法很巧妙,但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我们进行了746次试验才获得成功!”团队队长邹仁英谈到,刚开始按照查阅的资料制备勺子,过于强调满足口感,配方中加入了大量黄油,结果烤制出来的勺子轻轻一捏,就变成粉末状。为了保证材料的硬度和降低成本,选用小麦粉搭建材料骨架,使用玉米黄粉作为填充剂,经过烤制,发现机械性能显著提高。如何才能获得最佳生产工艺?材料配比、烘焙温度、烘焙时间等单因素实验探究和正交实验前后共进行了400余次。“每一次实验都是纯手工,我们用压面机压制出面片,然后使用碗作为模具,切除多余面皮就得到生胚!”团队队员孙媛打趣地说,对于和面、压模已经可以和机器媲美了!在刚刚取得的新进展面前,材料在放置2天后就开始出现细纹,最终完全开裂,成为了一道新的难题。为了更快地找出原因,团队成员每人围着火炉一样的烤箱,制作不同条件下的餐具,同时探究多个因素,在连续10天的实验后,当实验做到746次时,最终确定水分流失和吸潮是主要原因。通过在材料表面涂覆一层醇溶蛋白,形成封闭可食用薄膜,有效控制了水分含量稳定,同时可以作为材料的“防水防油衣”,看着材料在半个月之后依然完好无损,团队成员悬在心间的石头才缓缓落下去。
好项目要有无法复制的创意
“相比于现有的可食用餐具,我们的产品仅仅是通过使用不同材料来降低成本,这样的创意就很容易被人复制,只有高技术的运用才能够长期站稳脚跟!”项目总指导老师、我校食品学院马海乐教授分析。作为从事多肽研究近20年的资深专家,他提出可以通过添加功能成分来保证材料的独特性,同时功能饲料能更大程度地提高玉米黄粉的附加产值。畜禽死亡和抗生素滥用一直以来是畜牧业令人头疼的问题,为此团队成员们决定将免疫活性肽作为功能成分。
做科研就像走迷宫,曲折的道路上总会面临各种岔路口,在从玉米黄粉中提取活性成分时,他们前后兜转了20天才成功地制备出免疫肽。“平行组之间出现较大差异很可能是由于振荡器的力度过大导致微量的反应液附在试管内壁!”指导老师丁青芝在亲自考察整个实验后得出误差来源分析。根据建议,在消除此操作误差的条件下重新进行试验,随后进行结果测定,当看着三组平行样液的特征峰高度重合时,实验室内顿时充满了胜利的喜悦,而后响起的手机铃声让丁青芝一脸尴尬,原来她的孩子忘记带钥匙,放学后已经在门外等了她两小时。看着仓促的背影消失在暗黑的路道尽头,感激、崇敬如两股缠绕的麻绳,盘踞在团队成员的心间。
为了保证材料的安全性能,除了控制材料的水分含量,团队成员们还绞尽脑汁,最终创新性地将环保的光触媒技术运用到包装材料上,使得材料在光照的条件下,就可实现杀菌,为材料筑起了安全屏障。
走出去,让“情怀”落地
在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工艺室,记者看到形态各异的模具整齐地摆放在实验桌面,略显陈旧的压面机格外引人注意,而在一旁的展示架上陈列着精致美观的食品内包装盒与一次性餐具,灯光投射在上面,如一枚枚勋章熠熠生辉,顺着自下而上不同研发阶段的产品,可以清晰地窥见产品的整个研发历程。
团队队长邹仁英告诉记者,当初开始这个科研项目初衷源自于跟同学出去吃饭时,看到很多饭店都使用一次性餐具,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自己就想试试能不能从食品的角度来做一些环保的事情。在食品行业工业副产物是大量存在的,跟几个同学一合计,大家一致认为可以尝试让废弃物再利用,同时将落脚点定在了餐具上,希望有一种可回收利用的餐具来替代现有的一次性餐具。在这群90后本科生心中,始终有着节能减排、绿水蓝天的环保情怀。
当产品的环保理念和作品的新颖性得到高度认可之后,团队决定让产品走得更远。为了推广餐具,对镇江地区餐饮店逐一探访调查,从江苏大学到万达广场这段中心区域上不知留下了多少足迹,期间经历了连锁餐饮店的拒绝,被小商小贩质疑,最终与家味道、小渔船自助火锅店两家餐饮商建立推广合作关系。“产业化是我们的终极目标,现在还仅仅停留在手工制作阶段,只有批量化投入市场,才可以真正去除卡在环保咽喉的白色垃圾!”邹仁英清楚地认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靠强大的技术保障和资金支持。他们通过多方洽谈与五棵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技术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同时项目也被英杰维特公司看好,在面向全国高校的废弃物利用比赛上成功晋级决赛,还作为“创青春”的种子项目。她希望通过大赛接触到更多的商业平台和关注。在她眼里,未来就像一座充满想象空间的城堡,需要团队用智慧、坚持、创意去充实,去粉饰。
(本报记者 钰林 学生记者 邹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