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训
“妫,虞舜居妫汭,因以为氏。从女为声,居为切。”
《说云》里妫乃姓氏,外公命之于我。姓刘,字妫,望女子,也应有所作为。一字为训,当谨记于心,慎言慎行,终生追之。
时常忆起父母口中有关于我的童年过往:他们常说阿妫幼时是摔跤大王,走路不稳,却急于求成,跑起来极快。于是摔跤的机率很高,别人摔倒会疼得直哭。阿妫摔倒站起来,膝盖直流血,还能跟没事人一样,问她疼吗,她会很认真地想想,然后说不疼。
小时候的阿妫,她在南方小县城里肆意奔跑,不知疲倦。她跑得很快,又加上石子路坎坷不平,时常会摔倒在地,于是双膝处往往旧伤未好,又添新伤。外婆心疼她,一边帮她上药,一边喋喋不休:“冤家啊,我都这把岁数了,你就不能让我少操点心吗?”
当时的她不觉得疼,反而想不明白,摔伤的那个人是她,怎么外婆看起来比她还要疼?一如初读妫时,识错妫音,为字三声,着重有所为。聪明如她,却未能从中参透外公真正的殷殷期盼。
后来,幼时阿妫渐渐长大了,她开始明白,什么叫爱,什么叫悲喜与共。她知道了妫字重女部,不读为,也不重有所为。
著名教育家孙瑞雪曾经说:“一个正常的儿童,应该是沉静而安详的。”孩子对整个世界的认知还停留在很初级的阶段,需要比成人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感受,因此有时会“傻呆呆”的,也只是因为孩子进入了“沉思”,在脑海中形成着属于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与主见。一个幼童若总表现的很机灵,那也许只是未经大脑思考的随机应答;一个孩子若总表现的很成熟,那也许只是通过压抑自我童真而装出来,为了博得人称赞的假“成熟”。幼时阿妫不懂,所努力之事皆为追一有所为。望不负外公期盼,有所作为,有名有利。
幼时的阿妫喜静,立一隅,让人不识喜悲,淡漠不似同龄孩童。阿妫爱读书、好书法,时常在午后拿着书读,又或执笔临帖。上学后的阿妫认真学习,门门功课争取最好,课余时间都被她分给了读书、写字、课余补课。阿妫冷淡漠然,没有朋友,从未把他人喜悲放入心中,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喜悲。那时的阿妫一直是大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是优秀的,是聪明懂事的。阿妫也一直以此为目标,骄傲地认为她做到了一字之训:妫。
随着时间的消逝,未来的方向要自己寻找确定。阿妫开始不认识自己了,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在一直坚持着一字之训,又或者是怀疑自己是否从一开始便理解错了妫的训诫之意。幼时的阿妫脚步太匆忙,忙着追逐所谓的成功,所谓的“有所为”。忽略了友善之爱,忽略了幼年纯真,忽略了自己和他人的喜悲。
现在的阿妫渐渐明白了外公口中的女子应有所为,如果可以选择的话,阿妫今后想做一个心向暖阳的女子,情绪里不再带有他人的喜恶,对人不再冷漠尖锐,时时防备,只愿无忧处世,恬静安好。不再活成他人评价中的“优秀”,不再追着所谓的“有所为”匆忙跑,一开始便认真参悟妫字真理,为善,为爱,为德,为静,为才,为真,不为“有所为”。
从此阿妫将妫字刻于心上,会一直记得自己有的另一个名字:刘妫,姓刘,字妫。真正做到将其真意铭记于心,追之敬之,顿悟一家之女训:
妫,女子也应有所作为,为善,为爱,为德,为静,为才,为真,重所为,不重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