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赢椿:在自然中寻找灵感
![](http://upfile.cuepa.cn/newspics/2018/03/s_97277b98fce34ecd065e45fc2a1cca34463578.jpg)
便形鸟
![](http://upfile.cuepa.cn/newspics/2018/03/s_8a095c9a14a9a5f9a72c85747592a25676386.jpg)
朱赢椿在工作室创作
![](http://upfile.cuepa.cn/newspics/2018/03/s_a7829a63cb103ca8ec4ebfaa2fb466f6188538.jpg)
虫子书-封面
![](http://upfile.cuepa.cn/newspics/2018/03/s_56b99562ace565959c8ab79a003ace30273728.jpg)
肥肉
![](http://upfile.cuepa.cn/newspics/2018/03/s_497a1e63f98017b74d9df867c1ed61e168741.jpg)
不裁
![](http://upfile.cuepa.cn/newspics/2018/03/s_b75ce5b687a035a4de9afa7be45d8e9891004.jpg)
蚁呓-封面
被鸟粪砸中这种小概率事件常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兆。然而正是这样一种常人眼中的倒霉事,在朱赢椿老师眼中却成为了创作的灵感。他将晾干后的鸟粪形状描绘了下来,于是这个世上就有了第一只便形鸟。在观察过成百上千的鸟粪后,朱赢椿老师完成了他的新作品《便形鸟》,并于2017年11月出版。据悉,《便形鸟》有望被英国ACC出版集团购买版权并参加2018年法兰克福书展。
《便形鸟》与《虫子书》: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然《便形鸟》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次偶然事件。朱赢椿老师准备去上海参观莫奈展时,一出门,被鸟粪砸中了。在常人看来,这或许是一件很晦气的事情:衣服弄脏了,计划也泡汤了。但是这却引起了他一连串的思考:“鸟粪砸在身上是祸,一味地去抱怨为什么这样低概率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话,一天的心情就都被破坏掉了。但是换个角度去想,大自然是无常的,既然这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那么发生在你身上也是正常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时候与其去抱怨,不如思考你能从中获得什么。”
就这样,在等待鸟粪变干的过程中,朱赢椿老师发现它的形状特别像一只鸟,惊喜之余,他连忙把鸟粪的形状描了下来,于是便有了第一只便形鸟。之后,他又去各国收集鸟儿粪便的形状,汇集成册,便有了这本《便形鸟》。“人生就是这样,把不愉快的事情也当作上天给与的礼物,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当被问及为何会以鸟为主题进行创作时,朱赢椿老师表示,虽然他也可以画小狗小猫,但是那样思维就会变乱,就像自由总是在限制中才能得到一样,他取之于 “鸟”,用之于“鸟”。“当我们把一个东西限定起来的时候,它恰恰让我们的想象更有力量。不命题的作文是最难写的作文,我为自己的书限定一个鸟的主题,反而让我有的放矢,思路也得以打开。”当然,读者在书中看到的,只是朱赢椿老师在创作中付出的很小一部分。他对记者说,对艺术创作而言,每一个形状都能画出一只鸟来,但是在做成书时,他会挑选不同的,丰富的形状。几百只便形鸟的背后,是对数千个鸟粪的观察和思考。
尽管《便形鸟》构思巧妙,但在人们心中,鸟粪依然是丑陋的东西,然而朱赢椿老师却坚持用他们来创作,对此,他认为,现在的人类其实已经远离自然了,尤其是在都市生活的人,脚下已经踏不到土地了。我们虽然生活在大自然中,但是我们都没有真正去感受自然。我们的生活节奏如此之快,以至于没有时间去欣赏一棵树,去看秋天的落叶、春天树的发芽,也很少听见虫鸣了。“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告诉大家,即便是大自然中的一坨鸟粪都值得大家去关注。”
事实上,朱赢椿老师也确实将“自然”贯彻到了他的作品当中。同年的3月,他的作品《虫子书》在德国莱比锡被评选为“世界最美的书”,并荣获银奖。
对于这部作品来说,朱老师更像是一个大自然的观察者、记录者。在观察的过程中,朱赢椿老师时常为大自然的美感到惊讶,虫子留下的痕迹是那样奇特、那样富于变化,就这样,他萌生了想做一本由虫子自己完成的书的想法。“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虫子书》由朱赢椿老师费时5年完成,全书没有一个文字,全都是虫子沾上深色果蔬汁仿制的“墨水”之后留下的爬行痕迹以及叶片上的啃咬痕迹,是一部完全由虫子自己创作的作品。
这部荣膺大奖的作品在创作蛰伏期也有一些趣事。由于每一片叶子上的虫文都是不同的,朱老师连续数年在工作室周围栽种了一小片油菜,以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种各样的“虫文”来丰富创作素材。学校后勤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看到了,认为油菜花栽种在学校里影响美观,也不够“上台面”,不像玉兰、鸢尾等花草好看、优雅,想要拔掉油菜花。朱老师跟他们解释,植物都是平等的,自然界的高低优劣都是人类以自身利益及主观感受来判断的,油菜花并不“俗”。在朱老师的协调下,这一小片“实验田”总算保住了,如今更成为了许多访客来到学校寻找的一处景致。同时,为了吸引更多品种的虫子在工作室附近繁衍生息,引导它们经过“墨池”来留下“作品”,朱老师还在工作室与南大楼的夹缝里种了一小片菜地,听任植物自然生长。每当清晨或傍晚,朱老师便“偷偷”潜伏到草丛里采集素材,再把这些文字带回工作室扫描出来进行处理。有的人看见朱老师在菜地里以为他想省掉买菜的钱,悄悄地说他抠门,还想把学校的地“占为己有”。为了自己的创作,朱老师对这些玩笑话一笑置之,默默地把这个“虫文”秘密埋在心里并坚持创作了5年。直到《虫子书》面世且获奖,大家才明白那个离经叛道的怪人不是在菜地里种菜,而是在“种书”。
就是这样一本书,获得了“世界最美的书”称号。“世界最美的书”评委会如是评价道:这部外语作品在形态学领域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它展示出科学方法的所有特征———“半亩田地,五年时间,邀请百种昆虫,搜集千类足迹,最终,我们拥有了一本书。”这项极具艺术意味的研究成功地展现了某种充满哲理的隐喻:世界就是一部书写自身的作品。
《虫子书》自出版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2016年,《虫子书》被大英图书馆永久收藏并在伦敦举办展览。《虫子书》外文版于2017年在法兰克福书展正式发行,受到国内外读者广泛地关注及多家外文出版社青睐,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眼光。2017年11月3日,装载“世界最美的书”的渡轮虫子船在3个月内往返航行在黄浦江渡口之间进行展览,此展受到了市民的极大关注。策展人评价朱赢椿老师说:“他是一个无公害的艺术家,他所倡导的慢生活以及对微观事物的发现,放在黄浦江上很有意义。”
艺术与生活:为我们的日常添一点乐趣艺术工作有时需要和社会捉迷藏,朱赢椿老师就时常在随园书坊里的小室中“躲起来”创作。但朱赢椿老师表示,“人要有担当,有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内心是希望能待在这片小地方安静创作的,但若是读者喜欢,走上讲台又有何不可,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
朱赢椿老师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担任设计总监期间,也曾在我校文学院编辑出版专业担任讲师,为学生倾情讲授《装帧出版与出版美学》等课程,也多次受邀到其他学校开办讲座。记者了解到,朱赢椿老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和讲座有着“仪式感”。“我的每一次课程,每一次讲座都会细心准备。什么时候有笑点吸引同学们的注意,什么时候有丰富的内涵提升同学们的修养,我都有所准备。正因如此,每一次我都郑重其事,我会让他们收好手机,专心听课,毕竟再好的课也需要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的尊重和理解才能展开。”
在采访中朱老师多次强调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社会各界对他的作品给予了认可和赏识,因此,他认为自己也应当积极地予以回应。正是有了这样的责任感与回报学界和社会的情怀,朱赢椿老师的每一次讲座都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他在学术届也备受认可。朱老师应邀前往高校讲座时,惊讶地发现欢迎横幅上尊称其为教授,他不得不在讲座开讲前风趣地强调自己“讲师”的地位。
“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生活在百年老校,随园遗址,学校领导重视我,提供我良好的环境,放纵我进行‘实验’。”时常感恩的心态让朱赢椿老师始终铭记“要服务于人”。他表示,有计划在将来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抓紧时间把他获得的珍贵知识传承下去。
朱赢椿老师对生活也有自己的艺术品位。朱赢椿老师有一套自己设计的奇特茶具,茶杯表面爬了数只虫子。对此,他认为设计不能只是追求实用,更应该提升生活的美感,为平淡的日常增加一点趣味:“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压力太大,往往会忽略生活中看似无用的东西。像杯子上没有这图案也可以,但是在上面有了它们就会让人在喝茶的时候突然一惊,再回味,就有了新的乐趣。”打磨茶具的细节就像是在对棱角、岁月、生活慢慢地打磨。“经过打磨的东西更容易贴近内心,因为在打磨圆润的过程中在里面注入了时间和情感,就带着温度,带着温暖”。将极大的热情与时间灌注在生活里,生活自然就会弥漫着艺术的气息。
对朱赢椿老师而言,像这样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不一样的亮色,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也是对生活的丰富,更是一种重现的过程。孩子蹒跚学步时对人的脚步动作充满兴趣,熟悉后就逐渐漠视走路的乐趣,陷入麻木乏味的生活。但趣味,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能丰富生活。当信息时代剥夺我们思考的能力,让我们对这些趣味的触觉感应变得迟钝时,朱老师通过更多日常生活细节的陌生化设计重现着生活的意趣。“我不怎么会去做高大上的东西,那些东西当然很美,但却离我们的生活太过遥远。我更希望能通过日常而微小的事情,阐发平常人都可以实践的一种艺术行为和创作技巧。而我的创作就是在做这样的示范。”生活不止需要科学的真、人心的善,也需要艺术的美指引人不断挖掘蕴藏的精彩。
“生活在自然里,脚下却很难踩到土地,大家的注意力都被网络攫取了,这对于都市人是很可惜的事情。”朱赢椿老师对记者说,“想象力是有限的,更多的要借助自然的力量。”从一套虫茶具到一本书的设计,都是他对自己生活与艺术理念的践行。而当艺术素养应用在生活里成为惯性,他才能用艺术欣赏的视角把生活的诸多经历当做自然的馈赠分享给读者。《肥肉》没有标题,却用封面的质感告诉了读者全书的主题、《不裁》获2007年度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铜奖、《蚁呓》在2008年3月中旬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国委员会颁发了“最美的书”制作奖……这些别出心裁的作品,都是由被称为"设计鬼才"的朱赢椿老师所作,他在试图借此和读者一起发掘自然生活里不起眼的乐趣。
理念和未来:继续慢下来而要想在生活中感受这种乐趣,就要学会慢下来,这也是朱赢椿老师一以贯之的设计和生活理念。“‘慢’不是拖沓悠闲,不是犯懒,慢是一种内心的状态。”在朱赢椿老师的“慢”生活中,他舍弃掉很多事情,挑最想做的事情做,把最大的热情和最多的时间投入到这件事情里面。从这个角度上讲,“慢”也就是“快”。虽然做一本书花的时间久,但是收获的效果是制作周期“快”的书所达不到的。
当然也有人质疑,生活的步调压榨着人驻足这些乐趣的时间,朱赢椿老师的理念只是成功后的风凉话。但他认为生活中乐趣之外存在枯燥的事是正常的,那是想要坚持自己的理念必须经历的东西:“刚踏入社会的时候,没有背景没有名气也没有作品,只能够‘跪’着设计,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但只有经过捶打,你才能坚强,你的生命才会更结实,灵魂才能更加闪光,否则它还是脆弱的。回头看我做教辅书的经历,它磨练我做枯燥的事情,但那就是工作、就是生活。回头看这段岁月,才让我明白现在的生活是弥足珍贵的。”正因如此,朱赢椿老师始终坚持自己踏实而从容的步调。当别人一年出版十数本,他更愿意只为一本《便形鸟》沉浸在搜集各地鸟粪的路上。
对他而言,要慢下来当然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在基本物质需求满足后懂得“刹车”,却是这个社会上很多人所做不到的。慢也是跟上时代快节奏的一种智慧,安静的心让朱赢椿老师打磨出在洪流里“站”得住的作品。“作品是不会骗人的。你投入多少精力,作品都会表露出来。排版不考究、用的材料不好,读者都会看得出来。自己不断拿捏,放几天再看就会有问题,就是慢得来的精品。正如老话‘耐得了寂寞,守得住繁华’所言,无法踏实下来寻找生活突破口的人,总是很难真正立足在时代巨浪里。”
谈到对未来的规划,朱赢椿老师表示,他会继续进行创作,不断地尝试新的“玩法”。“这是一个变化非常快的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书承载文字的价值远不如以前那么大。在以前,读书是有仪式感的,要焚香沐手,但这些都已经过去了。我的作品带着试验性,甚至有一些冒险,但我心甘情愿。我希望能在平静的甚至有些凝固的水中,投入一块石头,哪怕激起的浪花会引起争执,但只要能够触发人们对书的价值的思考,我觉得就是值得的,我想做这样一个先驱者。”
这样的做法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欣赏的,有一些人对朱赢椿老师的作品提出质疑,认为他的书“形式”大于“内容”,甚至有些爱书之人会觉得他的书不可理喻。对此,朱赢椿老师表示,他还是会继续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我觉得艺术一旦纯粹,它的力量是巨大的,也会显得更加独特。所以我不会去搞调研,分析受众和读者喜好。那样是在迎合,不是在创作。更何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我的作品。所以我会遵从自己的内心,否则创作出来的东西就不是自己的了。”
“目前来说,我还能够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一步完成自己的作品,但我也深感时间紧迫。人到中年,做一件事,我就希望把每一件事做好。对于自己的每一部作品我都要做到精益求精,无愧于自己的读者和自己的理念。”
(策划、编辑/许文 文/校报记者 钱懿彬 刘百玉 田源)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