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争坐第一排,老师走近最后一排”
——教育科学学院开展“双排行动”优化学风教风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为点名来到课堂,进课堂后尽可能地往后排坐,前三排基本空无一人,坐下后悄没声地埋头于手机,身边一切对他来说咫尺天涯;老师在讲台上和学生隔着个“天堑”讲课……
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对这个现象你有没有关注和思考过?你是不是已经熟视无睹、见怪不怪了?
可,有人关注到了这个人人都熟视无睹的现象,还进行了思考,并积极地想出对策,努力尝试来改变它。
自上学期期初至今,教育科学学院党支部副书记张志行带领:学生会策划了“双排行动”——“学生争坐第一排,老师走近最后一排”。
张志行说,进课堂学生往后躲、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现象严重会导致恶性循环:学生不配合老师,不与老师互动,老师积极性受挫,随便把课糊完。长此以往,学生学业荒芜,未来前途堪忧。因此我们要让同学们积极往前坐、主动靠近老师,要让“低头族”抬起头,积极与老师互动。院学生会学习部与各班学委讨论,大家觉得强制对于大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个好办法,若从鼓励的角度来带动,效果则会更好。最终大家想出此办法。
“学生争坐第一排”活动是采取积分兑换书籍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往前坐。由各班学委统计本班学生总得分,学生每坐一次第一排,可积得一分,积满十二分即可换得心仪的书籍,积分越高,换得书籍的价位越高。同时学院利用:公众号进行广泛宣传,向广大学生征集书目。此举引起了学生的热烈反响。
“老师走近最后一排”活动,是倡导老师在课堂上走近最后一排的学生。常坐最后一排的多是学习有问题或者态度有所欠缺的学生。学院倡导老师与最后一排学生交流互动,了解他们对课程的感受及建议,并及时帮助学生改善学习状态。
“双排行动”的开展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有优秀的学生坐到了第一排,影响和带动了其他同学,大家纷纷勇敢大方地靠近了老师,也慢慢地不在课上玩手机了;学生坐在第一排与老师互动也给了老师信心和热情,老师的课讲得更精彩更丰富了,课堂上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
活动开展以来,共有22位学生换得书目24本。活动中,女生的积极性普遍高于男生,2015级实行得相对较好。2015级左欣悦同学在本次活动中,表现突出,积分较高,换得了她心仪已久的《岛》。她说,“双排行动”唤醒了她想做学霸的心,自从坐了第一排,与老师的交流更密切,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期盼大家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2015级的汤雅茗同学也是第一排的“常客”,一开始她只是觉得抢后排太麻烦,习惯和小伙伴一起坐前排。后来慢慢地发现,坐在第一排可以经常和喜欢的老师互动,这使她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由习惯内化为积极上进的态度。2014级、大四的胡晔同学,以绝对的优势获得本次活动的最高积分。值得关注的是,他是为数不多的男生之一。其实在活动开展之前,胡晔也基本都坐在第一排,有时候会和舍友一起,更多的时候则是自己一个人坐在第一排。“我觉得大学里真的能学到很多东西,大学的课堂我们能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老师交流互动,我还是建议学弟学妹们上课不要睡觉或者玩手机,认真听讲,靠前坐坐。人与人的差距都是这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胡晔觉得,男生更应该有担当、能带头,将男生阳刚、理性的优势发挥出来,才能无愧于四年大学生活。“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往往不是因为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活动开展至今,经过一些老师的努力,有很多的后进生,慢慢调整了他们的座位,改变了学习的态度。2016级定向数学班张晓寅同学,大一时对自我要求放松,和班级男生抱团“霸占”教室最后一排。吴成琳老师注意到这个问题后,经常下课走入男生中,仔细询问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并为他们解答疑惑。经过一学期的努力,男生座位普遍前移、成绩普遍上升。张晓寅同学还荣获了三等奖学金。他非常感谢“双排行动”,是这个活动让老师走近了学生、了解了学生、帮助了学生。他说,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会高标准要求自己。作为一名准教师,他呼吁将来要走上讲台的师范生们都能走近后排、关注每一个学生。
今年的新进教师王浩新也是本次活动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活动开展至今,他说,发现教科:的学风有了显著的变化,教室里原先前排总是无人,逃课、课上玩手机现象严重,开展该活动以来,教室前排总是坐得满满当当,有些学生甚至提前来抢前排。课堂上学生的积极互动、课后的提问交流、作业的美观严谨都让这位新老师对未来的教师工作信心满满,也更让他下决心高标准要求自身,努力达到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
“双排行动”是教科院优化学风教风的系列活动之一。该院一直以创新突破为目标,努力深入体察新时代年轻人的想法,力求制定出更贴近学生的规章制度,常抓不懈做好学生工作,精益求精地培养每一位学生,期待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未来“灵魂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