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三宝



庐山不在五岳之列,但被列入中华十大名山,中国最美十大名山,是国内外闻名的避暑圣地,以“世界文化景观”和“世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想来必有它的独特之处。今年暑期,随团到庐山疗养几日,便带着这一问题初访庐山。
庐山向以“雄、奇、险、秀”著称,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几天的走山观景,感觉单说“雄、奇、险、秀”某一方面,庐山似乎并不是最突出的,好在它“都有”,至于“奇秀”,是从某个视角去看,那就是地垒式断块山式的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秀,“屏风九叠”的秀,那真叫做“奇”,确是堪称“甲天下”。
庐山的独特优势在哪?拙见主要有三点:水、植物和人文,不妨称之为庐山三宝。
水是庐山灵秀和一切生命的本源,可以说是庐山的灵魂所系。根据李四光的研究,庐山在第四纪冰川时是一片冰雪的世界,庐山“水”性的基础非常厚实。很久以来,庐山能在许许多多名山中出人头地之处,首推瀑布。庐山有三叠泉、开先、王家坡、黄龙潭等约22处瀑布,以数量多、水量足、落差高、形态美形成特色,加之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银河倒挂三石梁”等的神笔描述,千百年来庐山瀑布的诗意美已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可以说这在中国名山中是独有的了。再加之庐山据称拥有溪涧18条,湖潭14处,这些各具奇妙的水景,和影踪幻变无穷的雨雾云霭,便成了庐山最让人动心的看点。
美水既丰,其由何来?据载庐山年均降雨量达1917毫米,雨日达168天,雾日达192天。水自天降,水从云来,原理是湿润气流在前进中受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雨,那么庐山之水源终究应是周边的水体湿地,这才让人恍然大悟,庐山的脚下不正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和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吗!携江含鄱(阳湖)的庐山自可以水傲视它山。
植物作为庐山之宝的理由,前提是物种资源丰富。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因素,亚热带丛林、热带常绿阔叶林、具有寒带特征的针叶林,“三林”在庐山递次分片共生,还有大片一般灌木林和混交林,计有210多科近千属的2155种植物,其中庐山独有或在庐山首次发现以庐山(牯岭)命名的有40种,植物学家胡先骕等人创建的庐山植物园,是中国第一个亚热带山地植物园。这在中国各大名山中是极为稀有的,也由此带来了庐山植物特有的功用性和审美价值。
庐山植物繁盛而茂密,成了动物栖息繁衍的天堂。庐山野生动物已知的有兽类53种,鸟类171种,有难得的珍稀动物金钱豹,昆虫有2000余种,其中独有或首次发现以庐山(牯岭)命名的有33种。山脚下的鄱阳湖能成为世界著名候鸟保护区,想来应与满布植物的庐山有着必然的关系。
庐山是避暑胜地,宜于人居,功在水与植物对用水的保障和气候的调节。庐山是鄱阳湖地区平原上的独立山体,夏季山下的湿地平原高温可至39℃以上,而山上夏季最高只有32℃,平均为22.6℃。山顶上东侧的牯岭镇一条街常住人口即有1.3万余人,在山上暂居和流动的人口更多。可以说是庐山特有形态的水和植物养育了庐山的人及其文化。
庐山上的植物像别的山脉上的植物一样,也为其根植的山体带来了美。植物为山带来的美概言之为色彩和构形,是“好看”,这是共性,但更多的是个性化的。庐山植物的“好看”,大处说,千米以上的90余座山峰,块垒层叠,层林尽碧,犹如护卫赣北巨大的绿色屏风;中处说,山上数十条U型谷、峡谷、沟壑,林木多姿、杂英缤纷,可谓是溢彩流芳;小处说,满山尽是各种植物奇妙动人的姿色,这种植物的个性美在看山的移步换景中起到了点睛的作用。至于如黄龙寺前那棵1600年的银杏,那两棵由西域引进的600年的柳杉,美庐一侧那棵夫妻树金钱松,锦绣谷那棵毛泽东笔下的“劲松”,和植物园的杜鹃等,经过人文雨露的润泽,更展示了庐山植物的特有风采。
人文作为庐山之宝,似有更多的话可说,择要而言,一是源远流丰,二是科文兼备,三是近代再兴。
《史记》即有“余南登庐山,观禹所疏九江”的记载。庐山有“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之说。道教天师张道陵一度在庐山修炼,禅师陆修静在庐山居简寂观,编纂《三洞经书目》千余卷,奠定了“道藏”基础,并创建了道教“灵宝派”。东晋时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了佛教中国化的发展路向;唐代马祖道在山上开创佛教临济宗和沩仰宗,影响极大。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朱熹振兴白鹿洞书院,开讲学式教育的先河,系统地传播儒学,建立其理学体系。1886年基督教传入庐山;1914年天主教开始在庐山传播;1925年穆斯林在庐山建有宗教活动圣所,传播伊斯兰教。庐山人文资源的渊远丰厚由此可见一斑。
文化与科学兼备则是庐山人文资源的又一鲜明特征。庐山作为文化名山,核心依据是由自陶渊明之后,包括李白、白居易、苏轼、朱熹、康有为等千余位文坛巨子登临庐山留下的4000余首(篇)诗文。陶渊明以庐山为背景,开创了田园诗风,东晋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鲍照《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李白则五上庐山,留诗14首。此外,慧远在庐山提出“形尽神不灭论”的哲学思想。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的宗炳所著《画山水序》是我国艺术史上第一篇山水画论,他打破了“君子比德”的美学观,提出了山水“畅神说”。顾恺之继之提出“传神说”,其《庐山图》则是中国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禅师竺道生则在庐山精舍开创了“顿悟说”。而李四光以第四纪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发表了《冰期之庐山》等著作,开创了第四纪冰川学说,庐山进入“世界地质公园”行列;胡先骕等在庐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亚热带山地植物园,都为庐山作为科学名山提供了充足的依据。
庐山人文及至近代进入一个再兴期,有两段高峰。第一段与贫弱的晚清社会背景有关。自清光绪21年(1895年)起,英、俄、美、法等20个国家以各自的风格在庐山兴建别墅群,客观上使庐山成为闻名世界的避暑胜地,随之兴办了一批外国的教堂、学校、银行、商店、医院等,使庐山成为西方文化影响中国腹地的独特代表,使庐山吹进了西洋之风。中国名山中唯庐山有600栋别墅这样大规模的“世界村”。
第二段与20世纪中期国内特殊的社会政治格局有关。当庐山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时,社会各路政治、文化、艺术精英、名流也随之涌上了庐山,庐山的人文景象骤然变得丰富生动起来。当中共三次重要会议在庐山召开,庐山的人文话语权迅速转向民众,庐山也因其人文故事的新篇章为更多的人所瞩目和向往。
最后以几首拙诗作为本文的结语:
《庐山三宝之一:水》庐山一宝即为水,灵秀渊源魄所踪;四纪冰川屯雪处,雨时年半蕴无穷;溪湖潭瀑争姿色,雾霭云霓斗影踪;五岳出牒全不计,携江含淼傲群峰。
《庐山三宝之二:植物》庐山植物亦为宝,峰岭翠叠卷碧涛;三带木林同混布,禽虫鸟兽乐归巢;昙诜引柳仍苍粲,先骕驯花更佼娆;自信匡庐衣锦缎,双千物种绣奇袍。
《庐山三宝之三:人文》天高地厚人为中,庐岳人文竖可崇;根脉深长辉六教,觉思时进聚五风;文宗政教名今古,生地艺哲誉西东;陶李诗文穷境界,蒋毛故事论英雄。本文摄影 李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