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得住寂寞 守得住初心

———校图书馆馆长沈仁国采访记


  校图书馆馆长沈仁国教授,江苏扬中人,1980年入学南京大学历史系,1984年考上该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蒙元史,毕业后到我校历史系和图书馆工作至今。沈教授曾发表《元代的俸禄制度》和《元延祐进士再探》等论文。近期,他的新著《元朝进士集证》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近80万字,该书考订出的元进士占元朝进士总数的90%以上。自明朝至今约600年来,元朝各科进士再一次全面、准确地呈现于世。
  日前,笔者有幸采访了沈教授,结识了这位真正的学者。

  科研:认真刻苦,求真务实

  沈教授出版的新著 《元朝进士集证》,是一部专门考究元代科举的学术著作。在这本书中,沈教授对元代十六科进士进行了重构。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选官制度。它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元,成熟、衰亡于明、清。自延祐初到元末,元朝共选拔16科进士,他们是一代精英,在元朝的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影响。他们的名字原来刻在北京国子监的16块石碑上,明朝刻进士碑时,将元进士名录磨灭,遂抹掉了一代精英。如同玉璧被击碎,撒落在历史的尘埃中,我的工作就是上下求索,去伪存真,重新拼接精美的碧玉,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元朝一代精英的全貌。”对于著书目的,沈教授如是说。对于前人所著,沈教授始终持有敬畏与疑问并存的态度。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沈教授在认真研究大量书籍的前提下,发现了史料及元代进士研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为重构可信的元进士录打下了基础。专著证明了史书记载的379位“元进士”并未登第,约占史书中记录的元进士的三分之一,纠正了众多史书中的错误,基本解决了史学大师钱大昕发现但未曾解决的难题。
  就一千多个论题,沈教授发现其中三分之一存疑。对于数量如此庞大的问题,沈教授不怕困难,查族谱、阅史料,对于一些被破坏难以恢复的材料,沈教授勇于创新,用自己独创的“卡片式”记录法,复原许多史料并完善元史的进士研究。
  为了研究元史,沈教授在求学期间、在工作以后,去的最多的地方便是图书馆。他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几乎每天晚上学习到十点多才回家。从1999年开始搜集元进士资料,2011年底写成专著,2016年正式出版,他十几年如一日,沉浸在对元史的研究中,拒绝外在不必要的一切浮华,专心投入对史料、对科举考试的仔细考究。他认为,做学问,是一辈子的事。研究历史,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中,把能做好的事情做好。
  沈教授的谈吐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大气的学者风范,一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的情怀。在十几年的研究过程中,沈教授取得许多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在2004年南开大学元代社会文化暨元世祖忽必烈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他的《元延祐进士再探》引起热烈反响,2006年,该学术型论文在北大发表。在研究过程中,沈教授最为注重的是阅读大量史料,及时收集资料,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完善许多前人的著作,不过分迷信史料,注重事实,以“超越”为纲,以“真实”为领,在对大量史料进行仔细梳理、严格考证之后,一部详实可靠的《元朝进士集证》终于结晶而出。
  直至现在,沈教授最为怀念的还是在南京大学求学的日子。“因为我上大学期间刚恢复高考,大家的求学欲很强,学术氛围也非常好,经常一起探讨历史问题,互相切磋,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研室里,博士生刘迎胜、姚大力极其刻苦,在学术上卓有成就,我以他们为榜样。”在元史的研究中,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将每一个研究课题做到极致。
  我想,学者这个称谓,沈教授是当之无愧的。在争名逐利的当下,沈教授有一颗纯净的赤子之心,一颗只为元史研究的净心,正是有着这样一颗心,沈教授在十几年中,耐得住学术研究的单调与寂寞,守得住历史研究的初心,这样的教授,是值得所有人敬佩的学者。

  教学:创新进取,独树一帜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沈教授对于教学也很用心,他说“不是好的研究者就很难成为高水平的教师“。沈教授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大的特点是,他讲课从不用ppt,他认为,历史学习应博古通今,不拘泥于课本,因此他上课,每一节课,即使是同样的内容,也能讲出新意,给学生带来别开生面的另一个历史世界。

  在历史教学中,沈教授尤为重视学科综合性,他十分擅长化繁为简,浩瀚如海的历史知识,他总能用自己独到的方法,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同学们。书本知识与他自己的研究相结合,让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异彩纷呈的历史世界。
  对于历史学习,沈教授推荐大家多看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等历史性较强的节目。他认为,历史学习,必须有丰富的史料积累,特别是第一手资料。要注重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就中国史而言,不仅要看汉文史料,还要注意境内各少数民族的史料。不仅要注意中亚各国的史料,还要研究日本、韩国等国保存的汉文史料及著作。古今知识的贯通,在沈教授的历史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展现了沈教授作为一名历史学者的扎实素养。
  “好的研究者更可能成为高水平的教师“,我想,教授之所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老师,主要源于他踏踏实实的研究态度,对学问、对历史科目的求真务实,和对学生一份尽职尽责的教师心。

  未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沈教授的心中,做学问,研究历史,是一辈子的事。对未来,沈教授也有打算:“历史是个大学问,我的能力非常有限,只想把能做好的一点事情做好。我这一辈子,能做好一两件事情就很不容易了。下一步的打算,是尽可能多地研究金代各科进士。资料的收集工作大致在2006年就已经完成,现在正在做更广泛、深入的研究。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将会在清人的基础上取得较大的进展。”

  的确,作为一名学者,能找到内心真正热爱的专业并为之奉献一生,是最好的追求。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沈仁国教授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句话。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沈仁国教授为元代科举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沈仁国老师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新世界的大门。在这个愈加浮华的社会,沈仁国教授以其赤子之心,迎来了最美的一树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