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木草堂式的功课簿

    万木草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著名的学校,是康有为为了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和培养变法人才而建立。万木草堂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也成为戊戌变法策源地。

    万木草堂有古代书院的形式,也有近代大学的内涵,因此它的很多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我觉得万木草堂中最让人神往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那本“功课簿”。万木草堂的学生之一,梁启超的弟弟梁启勋回忆万木草堂的功课簿制度时这样写道:

    “每天除了听讲、写笔记、读书之外,同学们每人给一本功课薄,凡读书有疑问或心得即写在功课薄上,每半个月呈缴一次。功课薄是万木草堂一件重要制度。每见学生写一条简短的疑问,而康先生则报以长篇的批答……万木草堂无考试制度。全在功课薄上窥察各人造诣之深浅。”

    这种教学方式实在是让人神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开阔的视野,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充沛的好奇心。而这些都可以通过这样一本功课簿来实现。

现代大学恰恰也需要这样一本功课簿。现在大学的教育方式虽然长足发展,但也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课堂的方式还是以满堂灌输为主,教师所讲的往往也是课本知识的翻版。教师也很难真正的发挥引导作用。从考试方面来说,考试难以真正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无法真正的作为一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索的导向。有时候会出现很多学生平时并不用功学习,学得并不扎实,而考试之前突击一下,往往能够考得不错的成绩。有的学生学的并不深入,但是却很能适应考试的方式,因此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因此这种考试难以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功课簿则不同,它能紧密反映学生的学习历程,考试往往只能平面的、静态的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而功课簿可以立体的、动态的反映出了学生学习的情况。

    万木草堂式的功课簿,需要学生自己自主地去学习,去阅读,去思考,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将学习心得写下来,也练习了表达的能力、思考的能力、沟通的能力,培养了好奇心,探索心,因此也就间接培养了科研的能力。

    这样的功课簿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动态的引导和指导,要批改学生的功课簿,与学生进行深度的对话,就必须对这一知识领域有深入的了解,这也促进教师不断地提升自己。

    对于中医来说,这种功课簿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中医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具有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文化、理论与实践等融合在一起的特点,这也决定了中医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单纯的课堂教学还无法满足中医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用万木草堂式的功课簿,倒是一种非常适合的补充。

    中医是“标准中心化”和“人的中心化”相融合的学科,既需要法则,又需要圆机活法,同时,中医讲求“体悟”,讲求“心法”,讲求“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吴鞠通语),讲求师生之间的深度探讨,讲求在实践与文化熏陶中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课簿显然是理想的方式之一。

    我们希望看到,在一篇篇功课簿的完成中,夯实了中医的理论;在一篇篇功课簿的递交中,增强了师生的交流;在一篇篇功课簿的撰写中,提升了思考的能力;在一篇篇功课簿的翻阅中,领悟了中医的“心法”……通过这样一本功课簿,或许可以促进学生做到《中庸》中说那样“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本本中医的功课簿,或许能够在多年之后支撑起一位位妙手仁心的大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