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研究团队最新研究发现:“水中大熊猫”长江江豚系独立物种


  本报讯 近日,国际著名生物学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自然通讯》)发表南京师范大学杨光教授团队进行的研究报告,研究表明,发现原来一直被认为是亚种的长江江豚是独立于海江豚的物种,鲸豚类物种也由原来的89种增加为90种。
  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亚种是次于独立物种的一个种级分类等级。这篇研究报告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又增添了一个特有物种,对长江江豚及长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义重大,这也是近几十年来首次由中国科学家发现并确认的一个鲸豚类哺乳动物新物种。
  近几年来,南师大、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大基因的科研人员将长江和中国沿海不同水域的49头江豚的基因组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他们发现,一些与水盐代谢和渗透调节相关的基因在长江江豚中出现了显著的正选择,提示它们为适应与海洋高盐环境完全不同的淡水低渗环境,已经出现了适应性进化,可更好地在淡水环境下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而这种显著的遗传分化与适应性进化,提示它们之间缺乏基因交流而出现了生殖隔离。长江江豚因此被认定为独立物种。
  “在形态上,长江江豚和海洋江豚差异不明显,说明长江江豚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物种,这个进化的过程大约在最近的几万年到几千年间完成。”杨光教授说。
  杨光表示,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首次对江豚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这个数据非常庞大,一头江豚的DNA相当于30亿字节量”。他们发现,长江江豚和海江豚在基因上体现出对水环境的适应性差异,表明长江江豚和其他江豚之间,已经不可能出现基因交流,不可能出现种群间混合的现象。
  长江江豚被认定为独立物种后,成为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鲸豚类动物,但说起长江江豚的生存现状杨光心痛不已,“我们研究的49头江豚,绝大部分是已死亡的,各种死因都有。”“现存只有1000头左右,考虑到种群的破碎化,长江江豚的有效群体更少。”
  杨光认为,长江流域的渔业捕捞、航运发达和环境污染等因素,都是长江江豚数量近几十年来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杨光说,“这项成果发表后,有关部门应该会看到,我们也会在后期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长江江豚从亚种提升为物种,变成长江中下游或中国水域特有物种后,对其保护就显得更有必要、更有价值、更加迫切。 (徐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