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课”何以存在,“金课”怎样畅行



  ◇教务处 高蓓蕾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水课”“金课”成为网络热议话题。
  笔者通过“百度”搜索“水课”,共有361万条结果,对“水课”的讨伐声一片。尽管学生、教师、专家评判“水课”的视角有所不同,但他们的落脚点却相同,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获得增值发展、没有充分达成教学目标的课程被认定为“水课”。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何会有“水课”的存在?首先应是课程发展不成熟所致。任何课程都有逐渐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一些随着教育发展而新增的课程,比如“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这类课程尚处在成长期,其学科知识体系、师资队伍的成熟度都与那些历史久远、学科体系完整、师资雄厚的经典课程不可同日而语。这类课程给学生的印象与他们对课程固有的认识有所不同,难免会留下“水课”的印象。其次是时代发展提出的新挑战所致。许多人认为通识教育选修课是“水课”的重灾区。通识教育选修课是拓展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然而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仅可从互联网上轻松获取资源,同时也可深加工学习,到学术社区参与讨论研究,主动建立课程、自主建构知识。此时,学生以审视眼光看待课程,无法赢得他们的敬意,便会招致他们的嫌弃,成为他们眼中的“水课”。再次是大众化教育的冲击所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人们教育投资的理念在增强,追求文凭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在增强。学生在选择课程同时也在购买教育服务,必然要权衡利益,以期获得最大回报。除兴趣所致、物有所值的选课原则,学生还有避重就轻、无用不学、获得较高绩点等选择原则,已背离教育目标。学生沦为教育者怒其不争的“水军”。最后是政策导向所致。再完美的课程设计都必须通过有效的课程实施才能实现。课程实施效果有赖于教师。管理政策导向使教师不愿意也无法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职业倦怠感增强,必然影响教学实施效果,无法实现课程原本的设计理念,难以达成基本的教学目标。
  所以打造“金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加强课程建设,不能厚此薄彼,使课程水平基本保持一致。杜绝木桶效应。二要从时代发展的宏观背景出发,优化课程设置,削枝强干,减少课程数量。对不宜设置为狭义的显性课程的,纳入广义课程体系,推广泛在学习,构建全员育人环境,保障教学效益与效果。三要从大众化教育实际出发,重构课程。学校不能通过降低要求等平庸主义办法来解决问题,也不能一味恪守精英主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业需求、学习方式等基础上,构筑折中主义课程,“保证高校所追求的概念体系与适切性两者不可偏废。”(布鲁贝克)四要从终身学习的理念出发,转变课程设计理念。从基于知识体系完整性过渡到基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质与能力,降低知识学习强度,提高认知能力训练强度,提升学业挑战度,以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五要从调动教师积极性出发,完善政策制度,促进教师深入理解课程、全面了解学生,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点石成金,吸引学生投入学习,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让“金课”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