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

——记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泽山院士

      黑火药是现代火炸药的始祖,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的火炸药技术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大国。

      和人们熟知的探月工程、载人航天等高科技行业相比,火炸药领域显得有些“默默无闻”。不少年轻学子也因该专业基础、枯燥又危险而对它避而远之。可自从19岁带着“强国先强军”的信念跨入“哈军工”开始,王泽山就无怨无悔地爱上了这个“冷僻”专业。经过60多年的奋斗,王泽山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为我国火炸药整体实力的提升和我国武器装备、火炸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做出了杰出贡献。

      站在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上,王泽山依然那么平静。也正如他经常说的那样:“专业无所谓冷热,任何专业只要肯钻研都是大有作为的。国家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

 攻坚克难 他让古老发明绽放新活力

  “他将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在文明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将其效能、工艺推进了一大步。”原总装备部马殿荣将军这样评价王泽山院士。

  20171月,王泽山摘得2016年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这是他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也是第五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皆为第一完成人)。此次获奖缘于他再次攻克了世界军械领域的又一重大难题。

  远射程与模块发射装药是火炮实现“高效毁伤、精确打击、快速反应、火力压制”的关键技术,也是火炮系统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面对这一国际共性技术难题,凭借着数十年的研究积淀,王泽山要拼搏一试。

  在达到退休年龄之后的这20年间,王泽山利用自己另辟蹊径创立的装药新技术和相应的弹道理论,终于研发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远射程与模块装药技术。通过该技术,火炮用一种装填模块即可覆盖全射程,从而大幅度提升了远程火炮的打击能力。

  时光倒流回20年前。含能材料的低温感是当时国际上难以攻克的技术。19901995年,王泽山通过研究发射药燃烧的补偿理论,发现了低温感含能材料,并解决了长贮稳定性问题,显著提高了发射药的能量利用率。该技术获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和平年代,虽然硝烟渐远,但那些储备超期的火炸药仍对环境和社会构成了重大危害。19851990年,王泽山率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这项“利国惠民”的技术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隐患的同时,变废为宝,创造了社会经济效益。该技术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火炸药科研领域,王泽山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古老的发明重新绽放出新活力。

勇攀高峰 他推进了中国火炸药技术的发展

  作为火炸药学家,王泽山凭借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众多耀眼光环背后彰显的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矢志创新、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精神。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他带领着他的团队推进了中国火炸药技术的发展。

  在王泽山身上,体现最多也最充分的就是他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在旁人看来很多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譬如含能材料的低温感、等模块装药等这些久攻未克的世界难题,王泽山却下决心要拼搏攻克。

  然而当时既缺乏系统理论的支撑,又有国际上的技术封锁,要想解决这些难题绝非易事。为了能尽早攻克,王泽山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当中。冬天的塞外靶场寒风刺骨,气温常常达到零下二三十度。可是他还与年轻人一样,在靶场往往一待就是一整天。有时一趟实验做下来前后需要20多天,他就寸步不离在靶场一待就是半月之久。

  在平时的研究中,王泽山不想走别人已经走过的路,而是喜欢换个思路,另辟蹊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闯出一条新路来。

  “由于他能够打破一些科研上的惯性思维,这就使得他往往能够发觉一些别人不轻易察觉的现象,找到一条别人意想不到的方法和路径。”作为255厂的科技带头人,欧江阳在这方面的感受尤为深刻。

  在某导弹的研制过程中,当时产品的研制已进入了设计定型的关键阶段。可就在一次测试中却意外出现了问题。虽然经过反复检验,但问题的根源一直没有查找出来,产品设计定型的时间被迫一再推延。

  情急之下,负责项目总体研制的单位向王泽山求援,请他协助查找原因。在详尽了解了整个产品的测试过程后,他打破研究上的惯性思维,另辟蹊径从内弹道技术分析的角度查找原因。经过深入思考、反复测试和验证,他最终不负众望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以及解决的办法。就这样,在不改变产品总体结构设计的前提下,困扰研制单位多年的问题被王泽山解决了。

  与王泽山合作过的人都能真切感受到他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欧江阳谈及了有一次与王泽山在四川彭州作实验的情景:“院士在做实验的时候,你总能感觉到他的脑子在飞快地转动着,往往是边观察边思考着什么。偶尔大家也会好奇地问他究竟在想什么?”他平静地答道:“我一直在想是不是还有其它更好的实验方法呢?”朴实的话语,展现了这位火炸药领域泰斗几十年来对科研事业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作为255厂分管工程技术与设计的副总经理,谭敏对于王泽山工作中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精神铭记于心。一次,公司承担的一个军品项目即将定型。可就在此时,科研人员却意外发觉产品可能存在着安定方面的瑕疵。此时,大家的心情都变得紧张和焦虑起来。关键时刻显示和发挥出了王泽山作为火炸药领域定海神针般的关键作用。在详尽分析了发射装药安定化学反应的机理之后,他得出了装药没有安定方面问题的结论。面对众人疑惑的眼神,王泽山用他那平静但却坚定地口吻说道:“的确没有安定方面的问题,我可以在鉴定书上签字。”随后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也充分证实了他的正确判断。安定问题被排除后,产品也顺利定型装备了部队。

  让人钦佩的是,已经82岁的王泽山院士开拓、创新的思维一点也不比年轻人逊色。在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中,他不仅仅满足于把项目做成功,而是在相关的技术性能上力争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或取得最优化的效果。他为此经常告诫身边的人员,不要受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要善于触类旁通,不断拓展研究思路。

  求真、求实、求精是王泽山科研工作的三大法宝。255厂党委书记陈俊说:“在做实验或是与科研人员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王院士总是要求拿出第一手的数据说话。他认为任何理论上的推断和实际的分析都必须建立在此之上才行。他同时鼓励科研人员要敢于质疑,不要迷信权威。”

  “年逾八旬的王泽山如今搞起科研来依然头脑清醒,思维活跃。他对于各类数据的掌握及各种技术参数的记忆都是相当的准确和清晰。“每次来厂里做实验,凡是可能涉及到的环节他都事先做好详尽而周密的计划和安排。255厂很多项目能够取得成功也都是得益于他这种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陈俊如是说。

研产结合 他走遍火炸药企业扎根大地做学问

  王泽山常说,“搞科研,不能满足于获得了什么奖,申请几个专利,或发表几篇论文,应该想办法把项目转化为工业化生产。”为此,他密切关注社会需求,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山东银光集团公司是国内生产先进民爆产品的企业,由于该企业生产的起爆器要使用到火炸药,为了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2012年他们找到王泽山院士寻求技术合作。

  为了尽早让产品投入工业化生产,王泽山多次来到厂里做试验,获取第一手的数据。因为从实验室研制的产品小样,到企业工业化生产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试验过程。每次到厂里,他都想方设法帮企业排忧解难。“他希望与我们合作开发的这个产品不论是在工艺上还是在安全性上都是最好的”陈锐如是说。

  产品试生产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由于前期的试验产品性能与工厂实际生产的产品在原料配比上存在一些差距。王泽山和他团队的成员就带着工厂的技术人员到一些军工企业去做实验,到野外靶场去做验证,逐步使产品的爆速基本与工厂用好炸药配方产品的性能持平。为了节约成本,工厂希望将实验室研发的壳体转化为廉价的壳体。王泽山为此从模具到产品结构重新进行了设计。

  项目鉴定的时候,有人建议只鉴定产品不鉴定工厂生产线,这样结果可以得到一个非常好的评价。但是王院士坚决不同意,他说:“我个人的荣誉不重要。只有成果真正投入生产,给企业带来效益了才是最重要的。”

身正为范 他呕心育才节俭自律受人敬仰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王泽山重视火炸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打牢专业基础与理论功底的同时,他更重视他们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他给学生选定的课题往往是在理论上尚需探索、技术上有待突破的前沿课题。

  “王院士会经常指导我阅读一些他认为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提出一些他觉得值得研究的问题和他的见解以启迪我的思考。他在研究试验中处处言传身教,使我不仅较快地学到了所从事专业领域科学试验的一些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养成了正确的科研态度和习惯,学会了对试验现象的科学分析和推理判断。” 装药所退休教师徐复铭在回忆自己师从王院士时说。

  听过王院士讲课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他上课从来不会照本宣科,简单地重复那些已经成熟和定型的知识。很多国际上刚刚产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总是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王院士的课堂上。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他善于把一些复杂、晦涩难懂的学术概念用最精炼的语言,精辟地总结和概括出来,便于大家的记忆和应用。

  如今,他已培养出博士生90余名,其中绝大部分扎根于院校、企业和研究院所的武器装备研制一线,有的已经成为国防科技领域的领军人才。

  与王泽山共过事的人,不论校内校外人员,也不论干部、教师、学生还是普通的工人都对他的人格魅力赞叹不已。

  “不愿意麻烦别人”是跟王泽山打过交道人共同的感觉。而“平易近人”则是人们评价王泽山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不论是立项会、评审会还是讨论会,王泽山从来都是首先听完其他人的观点再发言。在试验场或是工厂里,遇到有人向他请教问题,他总是耐心地解答,不带一丝敷衍。

  “他好像永远都不知道疲倦似的”这是身边人对他的印象。随着越来越多的单位慕名而来,王泽山越发感觉到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为此,不论是出差途中还是开会间隙,王泽山都会拿出随身携带的资料,思考和研究着相关问题。

  不用溶剂研制出无烟火药,这是王泽山瞄准的又一科研高峰。面对新时代科技强国的召唤,他将继续为创造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而努力!(陈育凡 杨萍 葛玲玲 代成/  朱志飞/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