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家风是世代相传的祖训,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从两晋世族林立开始,家风与门风渐次流传开来,表现着各家的气质和习气,反应一家有别于其他家庭之处。其实家风是个中性词,在古代,往往是耕读、清廉、勤勉会受到称誉,而狡诈刻薄、游荡为非则常受到贬损。建国以后,普通人家往往是诚实、勤奋、努力,官宦之家则是清廉、坦荡,商贾之家便是诚信、善于变通、勇于创新,书香世家么,自然就是读好书,好读书了。
家里至今留有太爷爷学习时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面上密密麻麻落着端正的钢笔字,以及勾画清晰的结构图——初见时,我误以为是印刷品——不见一丝杂乱。爷爷奶奶两位都是理工大佬,家中也藏书颇丰,大量的数学、机械、俄语、文集,在那个时代,他们的精神世界丰厚的让人羡慕。时光流转,到了父母这一辈,书柜里的陈设就有了明显的差异。父亲延续了祖上的理工基因,满柜的专业书、期刊、词典,母亲温柔善感,多是名人文集、散文诗词,我自小在期间泡着,少不得也氤氲出几分自华之气来。
许多人是功利的阅读,小时候大量的教辅——国内出版业大半是靠售卖教学辅导书勉强度日,青春期时看几本小说,武打爱情,工作后赶上现在这波互联网浪潮,碎片化阅读充斥着各个端口,已然渐渐不会思考。这样的阅读,实在算不得“读书”二字。
其实人一旦接触的书类别多了,“杂学旁收”,各路先贤大师就常在脑海中打架。书读得愈多,愈发感到这世间的孤独。看《1984》,书中对生活的密切监视和篡改历史,“老大哥”永远正确的言论,让人背脊发凉。我虽没有经历过那段浩劫,却忍不住对号入座,从字里行间嗅出了真正自由的可贵。若是连思想都要受到监视,那人也算不得人,不过是个流水线上的部件罢了。于是联想到著名的“奶头乐”理论,在物质生活大丰富的当代,底层人民工作少量的时间就能获取足够的财产,剩下的时间怎么分配?再鼓励他们读书明理上进思考,从而发现自己被剥削的现实,引发又一次的革命浪潮?精明的“奶头乐”理论应运而生,统治阶级通过大力发展娱乐业,让肥皂剧、明星绯闻、猎奇事件充斥着各类自媒体,大家每天见到的都是“短平快”不需要思考就有现成结论喂到嘴边的文章。久而久之,思维僵化,长久缺乏深度思考,盲目相信。所以,原来以为的自由便是真的自由么?看到的只是别人想展现的。
父母鼓励我多了解其他行业的资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实非易事。这需要漫长的基础知识建设,还得时常关注各路消息,去伪存真,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中发现价值所在。曼昆的《微观经济学》使我这个小白了解诸多基础概念,更新了我的认知。比如十大原理中这样定义机会成本: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所以购买一件商品的成本并非只是那个售价,而是一种trade-off,引申到生活中,面对选择更需慎重。
语言学家布鲁姆所说就是“能够获得关于世界的二手信息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一个就是避免浪费时间以及充满危险的尝试过程”。书籍是前人的经验总结,能帮助我们降低试错成本,提高实践过程中的成功几率。知识需要活学活用,许多人只把填在试卷上当做学习的终点,殊不知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发展到今天,人类的学识宝库已然浩如烟海,我于其中,不过沧海拾一粟。读过的书越多,便越发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与认知的浅薄。即使我们无法还原事物本身的样子,尚未完全领会理论和数字的精妙,雾里看花,好歹也瞧见了花的模样。从而减少偏见,即使有时候无法解决问题,也能知道从何处入手分析,看待问题,也能多个角度,更全面些吧。
家中所推崇的读书,也正是这样。书籍提供了认知世界的间接经验,通过读书和思考,加以改造并指导自己的生活。
读好书,好读书。
已识乾坤大,尤怜草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