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与画家

“图文证史”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它的出发点源自于美术史的研究,在“重文字、轻图像”等传统研究理念和方法占主导地位的场域中,它的建构和运用应该来说是一种方法论的进步,它虽然没有与文字获得同等的地位,但图像在证史中的重要性则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图像的意义则在于它所能提供的有效信息的多寡,信息越丰富,它的作用就越大。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图像的真实性。《清明上河图》被誉为北宋时期的社会百科全书,它与《东京梦华录》构成了历史研究中最好的图文互证的经典。即便是后来兴起的文人画,虽消隐了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信息,但也可从它们那些归隐山林、寄情山水的图式中间接地反映出文人士大夫的政治态度和生活态度。我之所以在这里强调这些观点是想说明一个事实:任何一件作品以及创作作品的任何一位画家都是镶嵌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的,它或他永远摆脱不了时代的印迹,区别只在于有些是主动的、显性的、直接的,有些则是被动的、隐性的和间接的。

今天,基于上述观点我们所要讨论的话题主要聚焦在新中国建立后的近七十年美术历史的发展。这段历史可谓是波澜壮阔,起伏跌宕。其间,既有定于一尊的“苏联模式”,也有“民族化”的自觉主张;既有“文革”十年的“左倾思潮”,也有改革开放后的西方影响;既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探索,更有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构建。能够完整的见证和亲历这段不平凡历史的艺术家们有着许多的共同点:他们大多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接受了社会主义的高等艺术教育,对党和国家充满感情。即便后来遭受磨难,历经挫折,也初心不改,把自己的艺术生命和艺术创作融入时代的洪流。他们自身热切地投入到革命的实践之中,而他们的作品又时刻反映着时代的风貌和精神。这些与共和国一道成长的艺术家们到现在都已成了耄耋老人,他们身上留有深刻的时代印迹,而时代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又都留有他们的身影。时代与艺术家互为激励,相互融合,书写出了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现代史。更令人欣喜的是但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依旧豪情万丈,对艺术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冯健亲就是他们中的一位优秀代表。

冯健亲应该属于新中国的艺术大学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他1957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华东艺术专科学校,专修油画,其中专业虽有调整,但最终仍以油画本科专业毕业。留校之后,担任基础课教学,一直活跃在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第一线,可谓桃李天下,佳作迭出。就油画的学习和创作而言,冯健亲的学术资源至少有三个组成部分。首先是刘海粟先生敢赶潮流、不息变动的创新精神,它对南艺的每一个莘莘学子都起着一种精神引领的作用。其次是徐悲鸿先生倡导的现实主义艺术理想,这也是那个时代普遍的风格要求乃至政治标准;再者就是林风眠先生的中西融合的艺术主张。冯健亲在求学期间,苏天赐先生就是他的油画老师,而苏先生正是林先生的得意门生,他较为完整系统地继承了老师的观念、思想和方法,并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成为一个光辉的范例。应该说苏先生对冯健亲的影响是贯彻一生的,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实践层面上的方法,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认知。在他晚年创作的许多作品中,就中西融合的问题,他依然孜孜以求地做着形而下或形而上的探究。有了这样的“三合一”的精神内涵和技术外延,冯健亲艺术创作的基础显得尤为坚实,对各类题材的表现更是游刃有余。他的作品以写实风格为主线,间或偶尔有一些抽象的实验,而他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鲜活的时代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和特征。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他的大型主题创作中,也会体现在一些写生的习作里。如果将他从五十年代到当下的作品按时间刻度一一陈列出来,我们就不难从一幅幅作品中看出一条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气息,触摸到鲜活的时代律动,很多作品甚至可以帮助我们回到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而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一位艺术家对时代的深切感悟以及时代对一位艺术家的深刻影响。毫不夸张地说,冯健亲的作品很好地图解了我们的这个时代,而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进程也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一些前行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