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楼随想
校园的大小无从说起,实在无法比较;你可能在这里待了四年,也可能几十年,有许多地方,你甚至从来就没有去过;也有你熟悉的地方,却从来就没有感觉到它的特别。我一晃从教近30年,在常熟理工学院也有28个年头了,今年九月开始,我大部分的课务被安排在了学道楼,进出多了,或者早去,或者课后再安静坐会,让我喜欢上了学道楼;闲下来时,随意走动,感觉除了楼院里少了几把可以搬动随时享用的椅子,学生静静穿行而过,确有一种学府的气息。
学道楼,这楼名字也起得好,不像别家牵强附会的学院楼名;它在面积上小于闻道楼,但它是一座宏大教学楼群,在我眼里堪称学校最完美的建筑。学道楼是一幢老楼,整体的建筑布局,与原医务室的塔楼紧密呼应。最富神秘诗意的就是那四面锥形淡蓝灰顶的塔楼了。它是整个学校的一个让人远远看见、知道存在、而经过时又不注意的地方。在学术交流中心的楼上,或许你可以从附近思考它存在的意义。它在东面高处远远注视着学道楼的全部,仿佛是一种守望……学道楼西侧靠近主干道已经又涂刷一新,六根巨大的有如罗马式廊柱撑起的主面与上层七个窗户组成完美主厅的外在,敞亮主厅可以自然通向三个方向,而整个建筑中间的阶梯教室是学校最有学术气派的阶梯教室,简洁而庄重的大讲台,可承接重大的学术活动,但鲜有对外开放,你在教务系统貌似也找不到它的存在。其外为左右环廊连接东西走廊,通向最东部的教学楼,那里保留着最为质朴的教学环境,没有刻意的粉刷,暗淡的过道,而这暗淡陈旧环境的左右教室里满座的学生在上课,没有华丽的标语,没有时尚的装修,偶尔可以隐约听见上下课的铃声,让人怀念起从前学校的学习环境。
学道楼里面的左右两侧就是北藤园和南亭山园(另有北亭池桥在崇德楼后,遥相呼应),之前从来没有人提起过它,也没有名字,北藤园也是因为有一条半百米长的藤廊,廊柱已经老旧,外表颜色也早已经与空气环境融为一体,藤条从泥土蜿蜒向上,层层攀绕覆盖下的柱架稳稳驻立,透过顶部密密的叶子,还可以看见偶尔漏下的天空,沿着藤廊委婉引向一座苏式假山,围绕着不同的树木,秋日落叶轻飘,鸟语婉转,你们都没有见到过的鸟儿尽情嬉戏,在楼顶的边缘与藤廊顶上盘旋欢舞。
至于南亭山园,那是因为园内留有一个非苏南风格的亭子,看似仿中原北方的建筑样式,斜倚着后面教学楼建筑的西南而立,让人感觉肯定这亭子建立在先,或是风水讲究;西尽头的黄石头山稳妥地层层叠起,缝隙里早已经长出了草,甚至各种小树也竟然长成一人多高,因为这里少有人至,可以看出南亭山园早已经疏于打理,这与校园里其它精心设计修整的花圃形成了巨大反差,而正是这不修边幅,它倒呈现出真率的容貌,树倾木自在,枝茂叶随风,花谢花开,地苔滋润。南亭山园的南侧二楼,是校友总会办公地所在。退居二线的校领导也入驻此间,这些大佬们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刻曾经做出过各种关键决定,他们继续着学校发展的构想以及完成各自专业的著述,因为自身荣耀的历史喧哗还留在身边无法褪去,他们或许无法欣赏学道楼内外的朴实风景;而作为普通教师的我可以安然迷恋与享受上学道楼的所有,在里面静静地教书与想象,以完成我退休前的时光。
一日,我随意在朴实洁净的学道楼踱步,沿着楼梯向四楼继续上行,居然人迹罕到,地上积灰深厚,想象偌大的房间,突然感觉终于看见了我在人文学院教学用画室应该的模样,但它锁着,看上去已有数年空空荡荡的奢华,让我心生羡慕,赶紧向有关领导申请,领导无奈解释,已经报告请示,要建未来教室,不知道何时会批下来;想起志道楼五楼圆型景观厅,闲了那么多年……只得慢慢下楼,心下恋恋不舍。
走回北楼过道,阳光灿烂,这样的秋冬季节,只要有阳光,心情自然从容平和,学生们正款款走来,便又是上课时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