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爱恨交织的新闻课
9.月26日的深夜,A3楼里不少宿舍还亮着灯,2016级新闻班很多同学-边恶补作业,-边祈祷第二 天能蒙混过关。“郭老师”是文学院新闻系副教授郭淑娟,上过她课的学生常常吐槽:“作业丝毫不能偷懒”“考试从来不划重点”“阅卷比标准多五分才算及格”“上课揪心,作业闹心,考前担心”,她的课让学生爱恨交织。
课上怕提问怕露馅,揪心
9月27日,《西方新闻传播学名著选读》课一开始,郭淑娟果然询问学生《公众舆论》的阅读情况。“书看了吗?”“思考了吗?”“有疑问吗?”面对郭淑娟连续的发问,学生鲜有答复,教室的空气变得沉闷。
“点名检查!”没有做准备的李同学顿时额头冒汗,“我的心砰砰地跳,生怕会被点到。”和她一样,不少同学的心似乎都提到了嗓子眼。
新闻162班的毕同学首先被点到,她手拿笔记,硬着头皮走上讲台,勉强顺利过关,随后上台的同学却磕磕巴巴。“郭老师的脸上写满了‘恨铁不成钢’的表情。”新闻162班的戈同学说道。
于是,郭淑娟检查了学生借书买书的情况,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书和笔记。“既然知道要提问、检查,昨晚就算不睡觉也必须完成!
“李普曼是考研重点,不知道你们在想什么,都大三了!学生们低着脑袋,不敢直视她的眼睛。教室沉寂了,翻书的“沙沙”声、轻微的咳嗽声、连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似乎都清晰可听。郭淑娟临时决定让学生当堂写一篇《公众舆论》读后感,并“威胁”道,“看书既然难,那我们每节课都考试!“没有认真准备,上郭老师心慌慌的,总担 万心‘露馅’。”不少同学感叹:郭淑娟从来不“爽 克
约”,前一次课布置的作业,下次定不忘记检查。
考前没重点没提纲,担心
郭淑娟她主讲的《传播学概论》、《网络传播学》《传播伦理与法规》等课程多数是理论性科目,知识点繁多不易理解,因此学生都期望考前划划“重点”,但郭淑娟从来“不近人情”。不少学生为此“患上考前综合焦虑症”。
凡是闭卷考试的课目,她从不会在考前给学生划重点;凡是低于55分卷面分的试卷一律评为不及格。因此临近期末,新闻班的同学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郭淑娟”,“郭老师,楼顶的风好大,我好害怕。
“要想生活过得去,就得把书看遍,要想生活过得好,两遍断断不能少。”面对郭老师的严格要求,学生们“金句”频出,纷纷自嘲在“以泪洗面”中复习。
“文科类考试并不是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新闻161班的王同学在期末花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去复习《传播学概论》,但是成绩还是不如人意。“如果平时上课认真听、勤记录,拿基础分简单,想拿高分却很难。”原来,郭淑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着重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考前没重点没提纲,担心
郭淑娟她主讲的《传播学概论》、《网络传播学》《传播伦理与法规》等课程多数是理论性科目,知识点繁多不易理解,因此学生都期望考前划划“重点”,但郭淑娟从来“不近人情”。不少学生为此“患上考前综合焦虑症”。
凡是闭卷考试的课目,她从不会在考前给学生划重点;凡是低于55分卷面分的试卷一律评为不及格。因此临近期末,新闻班的同学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郭淑娟”,“郭老师,楼顶的风好大,我好害怕。
“要想生活过得去,就得把书看遍,要想生活过得好,两遍断断不能少。”面对郭老师的严格要求,学生们“金句”频出,纷纷自嘲在“以泪洗面”中复习。
“文科类考试并不是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新闻161班的王同学在期末花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去复习《传播学概论》,但是成绩还是不如人意。“如果平时上课认真听、勤记录,拿基础分简单,想拿高分却很难。”原来,郭淑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着重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学业高标准真收获,开心
郭老师的课令人“恐惧”,这成了新闻系学生口口相传的“公开的秘密”。一周读一本专业书,每个人做一个公众号、讲两次新闻 ....提及这些经历,2015级新闻班很多同学感到既苦又甜,有敬畏,更有敬佩一“不给我们施压,一个学期也未必能看完一本《公众舆论》。”
“给我们划了重点,我们还会自主复习吗?”‘郭老师对我们精神上的‘摧残’,驱动我们不断前进,精益求精。 ”
“那些看似很难的任务都被我们一点点完成了,无形之中提升了新闻素养。”正复习考研的杨涵万分感激,《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课都是考研的重点科目,她尤为感激郭老师当初的严格要求,这段学习经历让她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复习时感觉得心应手。
提及郭淑娟的严格,如今在中山大学读新闻学研究生的2015届学生冯倩打开了话匣子:以前经常收到郭老师的邮件批改作业回复,打开一看,红色字体的备注批注纠错,每一一处小错都不放过;备战研究生考试时更加依赖郭老师,经常偷偷去“蹭课......
编者按:“严是爱,松是害”,郭淑娟老师的“铁面”形象,虽然总是让学生提心吊胆,但也赢得了学生的敬佩、敬重。 她对学生合理“增负”,提升学业挑战度,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郭老师的课令人“恐惧”,这成了新闻系学生口口相传的“公开的秘密”。一周读一本专业书,每个人做一个公众号、讲两次新闻 ....提及这些经历,2015级新闻班很多同学感到既苦又甜,有敬畏,更有敬佩一“不给我们施压,一个学期也未必能看完一本《公众舆论》。”
“给我们划了重点,我们还会自主复习吗?”‘郭老师对我们精神上的‘摧残’,驱动我们不断前进,精益求精。 ”
“那些看似很难的任务都被我们一点点完成了,无形之中提升了新闻素养。”正复习考研的杨涵万分感激,《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课都是考研的重点科目,她尤为感激郭老师当初的严格要求,这段学习经历让她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复习时感觉得心应手。
提及郭淑娟的严格,如今在中山大学读新闻学研究生的2015届学生冯倩打开了话匣子:以前经常收到郭老师的邮件批改作业回复,打开一看,红色字体的备注批注纠错,每一一处小错都不放过;备战研究生考试时更加依赖郭老师,经常偷偷去“蹭课......
编者按:“严是爱,松是害”,郭淑娟老师的“铁面”形象,虽然总是让学生提心吊胆,但也赢得了学生的敬佩、敬重。 她对学生合理“增负”,提升学业挑战度,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