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校与《红楼梦》
大约在1985年前后,我到江苏公安专科学校讲过几次课,这是一段珍贵的记忆。约请的要求是:讲解《红楼梦》。我先是一愣。该校是培养警官的,与《红楼梦》里的宝二爷、林妹妹、宝姐姐似乎没有多少关系。但,兄弟院校有示,当谨遵。
于是,我“开动机器”,调动思维,力图找到内在联系,哪怕一丝一缕也行。忽然,“灵光”乍现,想起一件往事。某年,著名作家浩然来随园调研文艺动态。傅作义将军的女公子傅冬菊陪同,她曾是中共地下党员,其实是《人民日报》文艺部负责人。我参与接待。交谈中,浩然讲了个不太好笑的“笑话”,说曾经与一个有经济问题的生产队干部谈话,此干部很佩服浩然,坦陈:“我不怕其他人,就怕你这个笑呵呵的领导,因为你能把我的心肝五脏看透。”浩然告诉他:“我是搞文学的,文学是‘人学’,专门研究人,比较了解人的心理活动。”对了!“文学是人学”,《红楼梦》是一部“人学”经典,我何不从“人学”入手,与未来的警官们谈谈如何了解人?经过一番准备,我清理了授课思路,走进了公安专科学校的讲堂。齐刷刷地坐满了年轻学子。统一的制服,挺直的脊梁,炯炯的目光,一派庄严。这阵势,在下从未见识,很是感动。
“尊敬的同学们!”我开口了:“今晚,与各位聊聊《红楼梦》人物的内心世界。你们将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非得把‘人’摸透不可。曹雪芹是研究‘人’、描写‘人’的大专家,希望他的体会和经验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这一课,重点讲了“林黛玉初进荣园府”。
记得详析了黛玉与贾母的首次对话。原文是:“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姐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什么书!不过认几个字罢了。’”我说:贾母的初衷是与黛玉讲讲“闲话儿”,即没话找话说。但黛玉却很会“做人”,觉得必须认认真真地回报,不得含糊。然而,心细的黛玉又觉得,来而不往非礼也,林家姑娘也得关心一下贾家姐妹的读书进度,故郑重地补了一句:“姐妹们读何书”。本以为会博得老祖宗的赞许,不料却碰上一块暗礁。那一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你林姑娘不但自己拼命读书,还要干涉贾府的“内政”,查问各位小姐读什么书,这是不是有点出格了?所以,贾母本能地心软了,硬梆梆地掷下一句“读什么书,不过认几个字罢了”。把“读书”的作用贬低到了“扫盲”程度。黛玉碰了个软钉子,又不好更正,只好沉默。谁知,紧接着宝玉出场,见面就问:“妹妹可曾读书?”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须知,贾母正端坐于上呢。然而,黛玉的心里迅速打起了“小九九”,颇有外交风度地应道:“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她巧妙地否定了自己刚刚说过的话,而且机智地引用了贾母“语录”——“些须认得几个字”。这下子,老祖宗的心气可能要平顺一些了。
以上分析,让同学们明白:言为心声,但有时又不是心声;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氛围,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语言表述显得十分复杂,我们必须认真地体察和品味。
课讲完了。出现了令我永志心中的情景:全体同学,有节奏地拍打着课桌,高喊:“何老师,再来!何老师,再来!”太激动我心了!于是,接下来,我又连续讲了三、四次。
如今,我已古稀奔“八”了,无力再做这类讲座了。但,当时给“公专”同学交流心得的情景,依然鲜活,历历在目。吾当珍藏,并祝福当年听课的学子:健康,幸福,成就辉煌!
作者简介:何永康,1943年出生,江苏海安人。江苏省九三学社成员。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大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曾任江苏省红楼梦学术研究会会长、著名“红学”专家。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和江苏省历届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2001—2005年被聘为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博士后流动站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