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我
在“群居”社会,个体总是在寻找存在与认同。有时是为了凸显存在而特立独行,有时是为了不被排挤而盲目屈从,但归根结底都是受着外界的影响。父母喜欢懂事乖巧的“好孩子”,老师喜欢成绩优秀的“好学生”,朋友喜欢善解人意的“好闺蜜”……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可无可厚非,但如果认同变成了屈从,被迫迁就于“主流意见”,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变了味道。
近年来新兴的“整容手术”一直饱受争议。每逢媒体曝出某某明星整容的“丑闻”时,总有人要在网络上口诛笔伐一番,仿佛整容是不可触犯的底线。长此以往,“变脸门”便成了娱乐明星们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甚至出现了“开具未整容证明”的事件。可是反过来想想,我们是不是又在消费明星的外形呢?在“以貌取人”的社会里,容貌姣好、性格活泼或是具有话题性的公众人物,往往能站在曝光度的前端,受到粉丝的追捧,拍广告、演电影,赚得盆满钵溢。抛开整容的错对与否不谈,本来这就是个人行为,不论其风险、威胁多大,旁人为何横加指责?
曾经看过网络上的一段关于性别歧视的视频,感触颇深。“一个大男人居然喜欢粉色?女孩子家家玩什么游戏?一个女人工作那么拼命干嘛?男人怎么能没有自己的事业呢?……”字字见血,发人深省。站在受指责者的角度上,我们或许才能理解这种自身行为受到他人干预时的痛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自觉地用内心的“尺子”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判。从小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方式和习惯,非黑即白,不是对就是错,也就很难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来面对差异,体谅差异。
举例来说,性别歧视在当今社会,早已不再像古时那般严峻,而是更多地带着个人的情感色彩。当社会舆论偏向于“男人应该勇于担当,女人应该柔情似水”的标准时,价值观趋于相同,隐性标准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当违背这一“常理”的现象出现时,如果不能恰当处理,差异便成了矛盾的导火索。必须承认的是,即便社会再进步,思想上的“性别歧视”仍旧存在,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另类现象”,“不说”成了最好的处理方式,也是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
再说另一方面,有多少人在他人的“眼光”下过得畏手畏脚?“你的发型真土,你的衣着真不讲究,走路没事儿老戴什么耳机啊?真能装……”也许是随意的一句话,就容易触碰他人内心脆弱的神经。闲言碎语总是令人心生不快,但想要做到不在意又何其困难。一生不长,都想活得自由自在,但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在“世俗”的眼光中做到怡然自得,活出自己的精彩,也是一门大学问。开心时纵情大笑,伤心时嚎啕大哭,在不干扰他人的同时,也不失潇洒畅快。懒得化妆,就素颜朝天,依旧笑得灿烂;想要“为悦己者容”,就将自己打扮精致,浓妆艳抹也不失风情。可以长发飘飘柔情似水,也可以清爽短发潇洒帅气,谁说女孩子就一定得循规蹈矩?用自己喜欢的状态去生活,生命才不失精彩。
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喜于“干预”他人生活的人,心中总归缺少了一丝宽容和理解。我就是我,无畏天地,无惧谣言。正如所有人不喜欢被人议论一样,莫让自己成了闲谈他人的“长舌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