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养成记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养成探索
我国以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期。作为应用型高校,如何培育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素养,关系到人才能否为社会所用,关系到高校能否保证教育质量和持久的生命力。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22年来一直努力探索破解途径。
外教课做 Report;给英国某大学发送申请读研的 E-mail;组织社团 Party;到地球村参加 Team Work;在校际模拟联合国大会上代表非洲小国探讨世界资源流失问题;给农村孩子们补习英语;参加毕业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蒋力,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大四学生。在他的手札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一周的行程。四年来,他几乎都是这样渡过的。“如果现在有一份条件艰苦的工作需要我独立负责,我会勇敢地说‘Yes,I can.’。”像蒋力这样的学生,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已经培育了 20000 多名。
核心素养一:道德素养
“拥有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压力很大,“就业压力只是一小部分,诚信危机、道德品质欠佳、社会责任感缺失、文明礼仪缺位,导致大学生群体时刻成为社会公众批判、拷问的对象。”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大学生发展研究中主任时万青分析说,“这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将是致命的。社会不信任你,又如何为社会所用呢?”
毕业生董建对此深有感触。他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上大学期间办了助学贷款。结果在求职面试时,总会被质疑诚信问题,
求职多次无果,董建决定考研。“如果社会能多给我们一些理解和信任,就好了。”
“道德素养是应用型人才立足社会的根基,它无法一蹴而就,必须经历漫长的培养过程,一步步地让社会改观。”时万青说。为此,学校确立了‘德育为首’的育人理念,通过开设大学生养成教育课、打造‘问好制’‘校服日’‘诚信班级’等养成教育品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是学校倡导的人生信条。英日双语专业毕业生盛乐乐在美国参加暑期带薪实习项目期间,主动到当地幼儿园、小学、社区义务教授汉语和中国文化。“在国外我才强烈地感受到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我要利用专业特长,在国际贸易领域做出‘中国成就’。”
大二学生田梦刚来学校时并不适应,因为每周末都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否则就不能用志愿服务时长来换学分。一学期结束,田梦却主动加入了学校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一次去孤儿学校的支教活动让我对志愿服务彻底改观。当听到孩子们开心地说‘谢谢姐姐’时,我激动地哭了。今年寒假,我将组织同学们一起到贵州贫困地区,进行义务支教。等到大三时,我要申请去美国、菲律宾等国做海外志愿者。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应该成为我们大学生最值得炫耀的事情。”
核心素养二:专业素养
“让专业与实践共生共荣”
应用型人才的价值体现在“应用”二字上。要让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有效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说易行难。
为了让学生为社会所用,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围绕国家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开设了 12 个外语语种、30 个本科专业,创新设计了“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双外语”和“小语种 + 英语 + 专业”四种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了“专、兼、外”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常年聘请80余位外籍专家,设计 1256 门课程;建设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地球村”,探索提高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英语口译专业研究生徐春阳被商务部征召为实习生,协助完成了 10 月末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研讨班翻译接待任务。13 天高强度的交替传译、同声传译、陪同翻译,还有各种接待、导引、联络等服务工作,让他对专业学习和职业理想有了新的认识。“所谓外语人才,就是要在外国人面前展现中国人最好的一面。一名合格的翻译,除了具备精准的专业技能,还要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严谨负责的态度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魏佳琦是徐春阳的基础英语课教师,她的教学目标就是让专业知识技能服务实践。她设计了环环相扣的课前预习、启发互动的课堂模式、分工协作的小组作业,“我希望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专业学习的乐趣,同时要善于利用有效沟通和分享式学习来加强学习效果。”
学校重视引进职业人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广泛合作,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岗位。
万学教育科技集团高级总监兼吉林分公司总经理范德录是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也是“创新管理课”的主讲人。他把自己 12 年的“双创”教育经验和丰富的社会阅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深受学生欢迎。“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创业意识,让他们更深入地学习和有效应用本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英德双语专业毕业生厍翔天刚上大四时,就在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园里开办了语言培训班,并一步步壮大成今天的国际语言文化交流公司。“创业期间,我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如何有效地实现目标。走上社会才知道,做事不仅需要勇气,还要有耐心,要
学会审时度势,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核心素养三:心理素养
“理性平和”地迎接未来
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人格不健全和性格障碍,会导致许多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独立的学习生活。王云(化名)就是这样的学生。“刚入校时,我们就做了新生心理测评,王云的结果是轻度抑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孟伟分析说,“像王云这样,高考成绩不错,但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不在少数。如果不能在大学期间及时调整不良心态,让学生带着负面情绪走入社会,将是我们高等教育者的失职。”
面对王云的问题,专职心理教师与王云的辅导员、班长、寝室长建立起一张心灵的网,时刻关注着她的情绪变化,鼓励她走进心理咨询室,带她参加集体活动,陪伴她的学习和生活。这种关注一直持续到她大学毕业。孟伟说:“如今,王云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她还经常与我联系,分享自己的生活感受。像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坚持了 20 年。学校至今也没有因为心理问题产生过一例恶性事件。”
如今,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实现 ‘理性平和’的心理状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为此,学校搭建了‘心理适应绿色通道’,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由中外师生共同担任心灵导师,分年级开展多样化的心理辅导活动,细致入微地关怀学生的心理成长。
在主题心理训练营的“表演大作战”游戏中,同学们要用肢体语言表演“大象”,以便让对方小组猜中。哨声响起,10 个人便一齐躺倒在地。两个人躺成八字型装扮象腿。6 个人横躺成两排,充当象身。一个女生扮演象牙。最逗的是扮演象脑袋的男生,只见他蜷缩着身子,环抱双臂,不时煽动手掌,充当象耳朵,惹来一阵笑声。
大三学生韦丹妮说:“我们来自不同的专业和班级,却在这个游戏中,成为了配合默契的伙伴。原来,有效沟通的前提是信任与包容。”
在毕业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上,同学们两人一组,弓步、下蹲,共握一根 50厘米长的铁棍,架起一段段“天梯”,护送其他同学安全通过。毕业生常新说:“我个子高,有点微胖,对这个游戏有些担忧,可是听到大家说‘我们支持你’时,我真的很感动。其实,每个‘小我’团结起来,就能完成一个‘大我’的梦想。这是学校送给我们的最好的毕业礼物。”
校长观点:
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办高水平民办大学
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急需高校培养大量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以学术型为主的环境中,民办高校选择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不仅符合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可以大有作为,走出一条民办高校快速发展的新路子。办好应用型教育是民办本科高校的历史责任。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民办高校向高水平迈进的必然选择。
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样,都是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让每一个走出去的学生都具有家国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健全的人格,实现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要让他们成为深受社会欢迎的人,在未来国家建设中做出贡献。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