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让座:“热现象”的“冷思考”
因为公交上姑娘不让座,老爷爷居然直接坐在女孩大腿上;因为高铁上小伙子不让座,拿着无座票的老奶奶对其破口大骂;因为地铁上中学生不让座,旁边站着的大妈甚至大打出手......类似事件层出不穷,俨然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从前听说时,我总觉得或许是这些年轻人有做得不妥的地方,因为在我印象里的老人,一般都是宽容大度、和蔼可亲、值得尊敬的。直到我自己近期在某次乘车过程中,因身体不适没有给一位老人及时让座而被他咒骂以后,我才终于能够体会到那些年轻人的委屈,也因此对这个社会“热现象”多了些自己的“冷思考”。
眼下,有关论战不断升级,大抵主要围绕着“该不该给老人让座”这一话题展开。舆论双方各执一词,支持的一方认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年轻人应该发扬光大;反对的一方则提出,让座并非义务,让座是情分、不让是本分。而我觉得,面对众说纷纭的社会热点问题,当代大学生要善于进行抽丝剥茧的理性剖析,力求从表象中发现本质并寻求出自己的遵循。
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本身是一种消费行为。由于每个人都付出了同样的代价才能乘车,从法理上讲,也就享有了同等的“权利”,不存在一些人“理应”为另一些人让座、“理应”为另一些人做出牺牲的问题。换句话说,平等享受有偿的公共服务是每个人的权利,一个人只要购买了乘车权,他就有“权利”不给他人让座,也就没有必须为他人让座的“义务”。
其次,我们也需要清醒地看到世上不止有法和理,还有情和爱。在尊老爱幼的传统观念中,如果你不自觉给老人让座,不仅让大家觉得你不近人情,也会背负没有爱心的骂名。当然,公共交通资源相对匮乏的格局,也是当前中国社会“强迫让座”现象频发的一大诱因。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主动让座的义举善行,这也是社会文明道德的具体体现。
再次,我们还要意识到尊老敬老不仅是传统美德,也是法律所倡导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老年人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有享受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的权利。尽管法律并没有规定那么细,比如动车有座的年轻人该不该给老年人让座,但自古以来,无论公序良俗还是法律法规,都号召大家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为此,我们年轻人更应该从善如流、积极践行雷锋精神。
综上所述,“让座”这个问题本应该是一种自愿行为,没有让座的人并不一定道德低下,也许他们抱病在身,也许他们另有隐情。“弱势者”不能把让座看成像是法律明文规定的教条,更不应采用极端的方式强求他人给自己让座。众所周知,野蛮的行为,是对社会秩序的践踏,对文明和理性的亵渎,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公交车实际上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往往能看到社会的情理百态,也能看到文明道德素养的尺度。老人因要求年轻人让座动辄亮出“唇枪舌剑”甚至“拳脚相向”,不仅暴露出自身的“为老不尊”,还很大程度上涉嫌“道德绑架”。道德绑架看似一个“高大上”的定义,但并不止于“让座事件”。以爱之名、高举道德大旗的绑架,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很多男生都经历过这样的终极拷问:“我和你妈同时掉进水里了,你先救谁?”;甚至追溯到古时,也有人用“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等评判标准来绑架读者,令年轻人不胜惶恐。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今年春节回家途中,在地铁上当我给一位老爷爷让座时,他却坚持说我行李多让我坐着,自己站会就到了,可实际上他站了六站才下车。每每想起这件事,心里都暖暖的。法国作家司汤达说过:“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提倡尊老、互助的社会风尚,主动让座者固然应当得到人们的点赞;但在文明法治社会,同样也要尊重别人不让座的权利。写下这篇文章,明天出门乘车,我还是会主动给老人让座;但如果遇到那种“强制绑架”的情形,我也会理直气壮的说:“对不起,我也有不给您让座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