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清明

清明烟雨浓,泪眼路上人。怜花遥相望,低眉思故郡。
异乡寄哀思,挥酒祭逝人。天堂灵有知,乐佑踏青人。
——题记


  公历201744日,农历丁酉年三月初八,清明节。
  今年的清明节,没有断魂细雨,也没有纷纷路上行人。一切都仿佛与往常一样,没有什么区别。
  枯坐寝室,百无聊赖地捧着手机,突然在朋友圈看到了同学新发的一条动态:清明节,见鬼去咯。动态里还配上了一张憨态可掬的搞怪自拍照。
  一时不免笑出了声,为这个同学的古灵精怪而折服。但当笑容褪去后,环视寝室,一种莫名的悲哀从心底油然而生。
  这还是我们原本的清明节吗?
  如今一些传统节日、传统习俗正在一点点被淡化,能在城市的钢筋水泥基础中存留下来的习俗太少太少了,更别提那些舶来的西方节日正一点点蚕食着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类似清明节这些已经流传了千年的传统节日、传统习俗,都在这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犹如一个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带上了几分日薄西山的味道。
  清明节本应是鸡鸣破晓、竹林芳草,静沐暖阳,亲人长眠,亲友取一樽清酒,一捧鲜花,一篇祭文,一叠纸钱,一段经文,一盘祭品,回忆已故亲人音容笑貌,对着墓碑痛哭一番,诉说思念的日子。
  而如今,清明节的味道却是越来越淡。或许对我们来说,清明节只是一个假期而已。
  更回楼,重城不见,隐隐两三烟树;再回首,寒江天外,纷纷路上行人。我不是一个复古主义者,但我始终坚信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必然有着它的价值,也唯有如此,才能在历经千年的岁月后,给予当代的我们以感悟。
  轻诵起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妙笔,不得不感叹,杜牧早在千年之前就领悟了清明的真谛,并用他堪称神来之笔的诗句无私地点拨着后人。清明这流传千年的两个字,从此便和雨水缠绵在一起,再难分离,它如同雨水般润泽着万物,也润泽着我们的心,忧软而悲恋。只是,我们似乎已经不再愿意接受它的润泽。
  清明节,我们放弃祭祖,放弃远足,放弃踏青,躲在寝室里,翻飞的手指噼里啪啦地敲击着键盘,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游戏,你侬我侬地在社交软件上聊着天。清明,无非是在寝室里度过的一整天……如今的清明,是冷清的
  时光向后,生活向前。历经千年的传统习俗已经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苟延残喘,不知道在将来,我们是否只能从历史中找寻已经消逝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