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解民困 精准扶贫暖人心
“真是一场及时雨,学院送来的办公桌椅,不仅解决了我们工作上的燃眉之急,也大大改善了村委会的办公条件,真是打心底里感激绥化学院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果园村委会支部书记张守安激动地说。
12月12日下午,一辆满载着办公桌椅的大货车开进了津河镇果园村村委会。我校工会副主席孙强、张慧云带领校国有资产管理处相关人员一行三人,向帮扶村——北林区津河镇果园村捐赠并安装了60把会议椅、20把办公椅、6张办公桌。此前,我校还为果园村村委会添置了办公电脑、复印机、打印机、书柜、卷柜等办公用品,购买了格桑花(俗称扫帚梅)花种,进一步改善了该村的办公环境和生活环境。
果园村地处绥化市北林区津河镇政府西北部,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全村农户730户,其中贫困户67户。为贯彻落实《中共绥化市委、绥化市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要求,我校于2016年3月与绥化市津河镇果园村结成帮扶对子。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学校多次召开扶贫工作会议,分解扶贫任务,细化扶贫方案,科学制定工作计划,让所帮扶村和所联系贫困户充分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尽最大能力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学校领导也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一年多来,党委书记董广芝、校长张凤武、工会主席李淑慧多次前往果园村看望贫困户,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和身体情况,帮助他们树立脱贫信心,寻找致富渠道,希望他们能在学校帮扶下脱贫致富,早日改善生活环境。在扶贫过程中,针对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学校进一步调整扶贫工作计划,制定了《“一帮一”接力包户扶贫方案》,因户施策,切实从根本上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今年5月,我校机关党群、图书馆、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等7个党总支按照《“一帮一”接力包户扶贫方案》要求,分别与果园村房洪材、孙桂才、孙成、马卫平、张君祥、姜文福、姜士合等7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分批为他们送去了鸡雏、鹅雏、鱼苗和菜籽,并无偿为其提供技术指导、联系销路。
果园村贫困户马卫平因脑出血失去自理能力,年迈的母亲只能辞掉工作回村照顾儿子。日子一天天过去,马母感到家庭负担日渐沉重,一家人仅靠种植几亩地维持生计,很难承担大额的治疗费和医药费。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何平了解这一情况后,积极组织教师捐款、捐物。何书记组织年轻教师在农忙时帮助他们抢收抢种,在周末还常常带着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去看望马卫平一家,和他们聊聊近况,为他们解决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提升马卫平家生活质量,何书记四处搜寻优质的蔬菜种子,鼓励他们耕种,并告知他们会帮忙寻找销路。待蔬菜成熟以后,何书记更是组织全院教师购买马卫平家的蔬菜。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张光远说,这些东西都是自家自用,在哪买都一样,我们也需要,或多或少都能帮助马卫平家改善生活质量。村支书张守安这样评价我校的扶贫工作:“绥化学院扶贫工作真是把事做实了,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了。”津河镇党委书记满德东说:“绥化学院的扶贫是全方位的,不仅扶贫,还扶智。一年来,学校领导们不仅为果园村的贫困户带来了物质上的帮扶,还带来了精神上的关怀。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对未来的生活也越来越有希望了。”
2016年暑期我校还开展了 “五个关爱”“‘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等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了青年学生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出台前,我校就一直坚持开展扶贫工作,为贫困家庭、贫困儿童捐款、捐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校长张凤武说:“作为地方高校,精准扶贫绥化学院责无旁贷,必须主动作为,把教学科研与扶贫相结合,积极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为全市脱贫摘帽作出应有的贡献。”
日前,绥化市民政局、绥化市慈善总会特授予我校绥化慈善特殊贡献单位荣誉称号,这不仅是对我校慈善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今后我校开展慈善工作的激励和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