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母校 情暖师生

——1991届毕业生王同德爱心捐助侧记

母校,这个神圣而又伟大的名字,,不仅为学子输送知识、信息,还传递善良、诚实和勇气,她赐予学生无数的宝藏,滋润、温暖着万千学子的心田。“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是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怀念、感激和感恩之心的真情流露。

在学院培养的六万多名学子中,1991年毕业于神经精神专业的王同德,始终心牵母校,感恩老师,他不忘初心,不改本色,以绵绵母校情怀奉献其拳拳爱校之心。

母校,磨砺坚强意志

1988年,王同德入学时的齐医学院,刚从专科晋升为本科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难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有的学生流露出了对学校不满甚至失望的情绪,但王同德以淳朴、宽容和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这些困难,入学一个多月后他就挑起了学生会生活部长和卫生部副部长的重担,成为当时学校唯一一个身兼两个部门“部长”的学生会干部。

“抢饭大战”是当时学校食堂每天重复上演的节目,每到饭口时间,售饭窗前拥挤不堪。为治理这一乱象,王同德带领生活部的学生干部做了若干写有“请您自觉排成一队,谢谢!”的红纸小条幅,贴在食堂每一个售饭窗口玻璃上,并成立“食堂监督管理小组”, 每日三餐维持秩序。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食堂买饭秩序大有改观,排队打饭已成自觉。

由于在食堂管理上的“一炮打响”,刚成立的舍务科就“抢”王同德到学生会卫生部协助管理宿舍。王同德带领学生会卫生部的干部,在一个星期内建立了宿舍检查评比制度,成立的“舍务管理小组”每周对所有寝室进行全面检查评比,对评选结果进行公示,对“不合格寝室”采取惩罚措施。仅三个月时间,宿舍面貌焕然一新,他们当时制定的寝室评比标准有些沿用至今。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学生时期的酸甜苦辣非但没有成为王同德怨天尤人的理由,反而,艰苦的环境却磨砺出了他顽强自信、坚韧不屈的意志品格,正是这种磨砺提升了他成就事业的非凡能力和乐善好施的优秀品质。

爱心,彰显非凡品格

历经3年的风雨捶打和岁月洗练,他成为山东省龙矿集团中心医院的一名出色医生,并在26岁时被破格提拔为科主任。2001年,王同德在众多疑惑的目光中毅然放弃公职“下海”经商,成立了北京安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打拼,王同德现已成为年纳税超千万的公司老总,刚过而立之年便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在事业成功的过程中,王同德始终感念社会为他提供的大好发展机遇,更感恩大学时代的艰苦环境磨练了他不服输的坚强性格。因此,他总是尽己所能地回报社会,回报母校。

饮水思源,收获怀耕。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企业家,他始终保持着与生俱来的善良、纯朴、真诚、进取、宽容和博爱之心。他常常慷慨解囊,资助他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星星之火”感染更多的人加入扶危济困的行列,从而达到众人参与的“燎原之势”。2011年,在学院65周年校庆之际,他为齐医母校捐赠了价值10万元的“象石”,祝福母校吉祥如意、万象更新。2015年至2016年,他又以个人名义先后向校友基金会捐赠50万元,并在母校首次以个人名义设立了长期助学项目“未来之星同德奖学金”,主要用于奖励在校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尖子生班的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每学年将有10名优秀学生、1名优秀学生干部受到奖励。这是校友出资在学院设立的首个奖学励学项目,这不仅丰富了学院的奖学励学形式,而且为师弟师妹们增添了无穷的精神力量,充分体现了王同德校友对社会和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母校及学弟学妹的深情厚意。

王同德不仅情系母校,感恩母校,而且积极参与社会的慈善活动。20156月,王同德在回齐齐哈尔探望老师的过程中,向一位烧伤的婴儿“小峻熙”伸出了援助之手。类似这样的事迹多次被《新闻夜航》、《生活报》和《齐齐哈尔日报》等媒体报道过,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近年来,他多次参与助学、助残等各种公益事业,个人捐款额达300余万元。每当有人称他是一位富有爱心的企业家时,他总是谦逊地说:“我做的这点事儿太微不足道了。”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2011年,毕业20年的王同德和同学重返母校。他看到了书山、学海、小桥、流水、七神柱、大医园赋、时光隧道,他看到了宽敞明亮的教室、条件优越的公寓和佳馐齐备的食堂,他羡慕师弟师妹的学习、生活环境,惊叹母校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贪婪地记录着崭新母校的点点滴滴,更想珍藏进永恒的记忆。

有人说,青春是一曲永不言败的歌,嘹亮的号角激扬了时光;有人说,青春是一条永不止息的河,奔腾的水花惊艳了岁月。而对于王同德来说,青春是无法譬喻、无法言语的美好,正是这无法重温的美好铸就了王同德在事业上永不言败、永不止息的进取精神和恩深爱重、诚于品德的胸襟与境界。                                              (闫洪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