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羡龙凤好 但求一鸣实
———记化工学院硕士生导师张凤鸣副教授
2017年4月,从大洋彼岸传来喜讯:化工学院青年教师张凤鸣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TheEffectofImidazoleArrangementsonProton-Con鄄ductivityinMetal-OrganicFrameworks”在美国化学学会出版的 《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JACS)上发表,成为我校教师在该刊发表研究性论文的第一人。
当前,《美国化学会志》的影响因子(IF)高达13.038,是国际化学界公认的顶尖期刊以及全世界化学家心仪的“学术圣殿”。此次张凤鸣老师的论文登上这一“圣殿”,不仅使他本人有了比肩国际化学界顶尖专家的资本,更标志着近年来我校化工专业教学与科研水平的飞速提高。那么,这位足以 “比肩国际化学界顶尖专家”的张凤鸣又是怎样一位 “科研大咖”呢?
“大咖不敢当, ‘菜鸟’倒是货真价实!”
采访伊始,张老师便给笔者 “幽了一默”。 “我来校工作整十年,但最初一直在学生处工作,直到2014年博士毕业后,才转到化工学院从事专业教研,逐渐取得了一些成果。可以说,我这只 ‘菜鸟’的 ‘天花板’是任何人,包括我的学生在内都可以摸得到的,更是任何普通‘草根’都可以复制的。感谢学校给了我被宣传的机会,作为一名从事过学生工作的基层干部,我始终坚信,只有接地气的榜样,才能让其他人觉得和自己有关系,同时感受到求上进的希望和力量,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发挥出应有的正能量。”
挽弓当挽强 用技思用长生活中的张凤鸣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以致于在转入化工学院三年后,仍被一些人以为他还是学生处的 “小张”,甚至一度有人认为此次 “攻克” 《美国化学会志》的是学校新引进的同名才俊。这可真应了 《韩非子·喻老》中的典故: “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这三年之中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事情,让张凤鸣实现了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呢?他本人的回答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夸我三年创造行业奇迹是不准确的。此次发表的论文,其实是我 ‘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副产品。参加工作十年来,我始终坚守着一个梦想,一个在专业上寻求发展的梦想,虽遇波折,愈挫弥坚。”张凤鸣道: “我出生在牡丹江林口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当地的教学水平较大城市比普遍偏低,我的学习成绩也谈不上优秀,唯独学化学、做实验,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因为初中的启蒙老师反复强调过,化学化工与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能极大地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力。为此,我很小就立志做一名大化学家。高考填报志愿时几乎完全忽视了化学和化工以外的专业,最终被黑龙江大学录取。在那里先后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业。遗憾的是,2007年研究生毕业时,我没能联系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岗位,反倒是读研期间做黑大兼职辅导员的经历得到了学校的青睐,从此我就开始了在学生处的职业生涯。”
据张凤鸣介绍,他在学生处分管学生奖学金、贷款、困难补助工作,还要负责校勤工助学中心工作,常常忙得不可开交,但他成就感满满: “学生工作千头万绪,不能正常下班休息是常有的事,有时的确叫人倦怠,但另一方面也必须承认,如果没有这七年的磨砺,我恐怕还摆脱不了自己眼高手低、遇事浮躁的弱点,现在能否站稳讲台、坐住实验室都是很难讲的。这七年也是我跳出 ‘象牙塔’观察社会的良机。之前通过在黑龙江大学做兼职辅导员,我积累了做学院、系学生工作的经验,对学生工作也很有热情,于是想当然地认为到了哈理工一切都会得心应手。工作后我才发现,该学的东西还很多,因为我要接触全校各个院系的学生,有时还要面对他们的家长与复杂的社会关系,必须学会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尤其要学会从传授知识以外的视角去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从而有针对性并心平气和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锻炼,不但没带给我‘七年之痒’,反而让我为后来在化工学院教书育人乃至开展党支部工作收获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使我受益一生。”
“累并快乐着”的办公室工作并没有让张凤鸣忘记曾经的追求,虽说做大化学家的理想已经貌似有些过于 “高大上”了,但运用自己的多年所学进行传道授业总是切合实际的。于是,他把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都拿来重温专业,有机会还会专门从西区跑到南区的化工学院实验室 “蹭”实验做。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9年,他考取黑龙江大学化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并在毕业后如愿转入我校化工学院任教,从事晶态多孔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一边工作一边读博,着实是一件挺折磨人的事。但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与自己的初心相比,其他的一切可谓 ‘神马都是浮云’。”张凤鸣笑言, “现在我常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学生,人生的不如意,十之八九,遗憾你有我也有,但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就可以把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在脚底下的台阶,帮助我们砥砺奋进,勇攀高峰!”
三年板凳冷 下笔得天成求贤若渴的化工学院领导对张凤鸣的到来非常重视,不但尽可能给予他最好的实验条件,还将他安排到了材化系的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岗位上。孙晓君院长和丁为民老师还在他申请基金项目的结果尚未出来之前,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挤出大笔资金,帮助他购置急需的实验药剂。
“那段时间我真是惶恐得很啊!”张凤鸣坦言, “一个普通院校的博士,此前又从未做过专业教学工作,初来乍到就得到如此的礼遇,实在受之有愧。当然,想想与自己同期毕业入职的 ‘小伙伴们’现在都可以在各专业讲台独当一面了,作为长期游离在专业教学与科研队伍之外的 ‘一只掉队小鸟’的我,无论如何还是要感谢化工学院领导给我提供的平台与支持。因此,我下定决心要加倍努力,争分夺秒,用‘不翅,将以长羽翼’的心态,业务工作从零开始,以最好的工作状态和最佳的业绩,回报学院的期望。”
满怀这样的豪情,张老师开始了新一轮“累并快乐着”的生活。与之前的 “不得不累”不同的是,这一轮的 “累”是他强加给自己的。三年来,他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只要有可能就泡在实验室工作,一干就干到晚上九、十点钟,久而久之,化工学院的师生们都掌握规律了,说只要熄灯前化工楼有一个房间的灯还亮着,那准是张凤鸣老师的实验室。至于午休时段,原来在学生处工作时,他还能经常和机关足球队的球友们利用这段时间到运动场上踢会儿球,而现在,他更愿意一个人待在教研室浏览化学专业网站中更新的英文文献。
“化工学院的学科特色就在于所有课程都以实验为基础,我主讲的 “有机化学”更是如此,作为一名从学生口转型的老师,我的教学理念是:60分的教师绝对教不出100分的学生,而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满足于每天从自己的一桶水中取出一碗水给学生的教师,恰恰就是60分的教师!至于我,由于从事专业教学和业务工作比较晚,最初能否达到60分的标准也很难说,非早来晚走,埋头苦干才能让我安心啊!”张老师解释说, “至于浏览英文文献,原本是我读博士时养成的习惯。当时导师教育我说,科技论文是通过实验室研究出来的,不能用文学青年的如花妙笔创作出来,更不能用‘剪刀加浆糊’编辑出来;在科研领域,创新是生命,是灵魂,简单的低水平重复工作没必要做;说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的人绝不可能是科研专家,别人未完成的工作可以搞,别人的思路也可以借鉴,但若重复人家的科研方法和手段就毫无意义了。所以,我写论文从来都是不走寻常路,求质不求量,只向影响因子高的国外期刊投稿,只研究别人没解决的问题,只尝试别人没做过的实验路径。这样做起来难度很大,知道怎么写难,知道写什么更难。前者还好办,多研究高水平国际论文的遣词造句规则就行了;但后者就不行了,当前国际化学化工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要精确掌握别人做到什么程度谈何容易?除了紧盯网上的几大化工类数据库的文献更新情况,别无捷径。现在我每天都要浏览一遍 《美国化学会志》更新的文章,对其他网站也基本做到十天左右关注一次,虽然效果超好,但确实太费功夫,只能自己挤时间。”
刻苦钻研之余,张老师也清楚 “方向有时比努力更重要”的道理。出于对中国化工专业中心在南方的清醒认识,他利用假期和空闲时间,积极参加国内的各种化工专业学术会议,还在第一时间报考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后。求学期间,他广拜名师,不断学习,在南京的多所高校都留下了他求知的足迹。
有道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之后,张凤鸣迅速后来居上:除了那篇发表在 《美国化学会志》上的文章外,他还在《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 (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IF=7.504)、 《催化科学与技术》 (CatalysisScience&Technology,IF=5.773)、 《晶体生长与设计》 (CrystalGrowth&Design,IF=4.055)、 《道尔顿汇刊》(DaltonTrans,IF=4.029)等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4篇,这些文章很快被国际核心刊物引用了200余次。
他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哈尔滨市创新人才项目、省博士后基金,研究方向涉及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光催化制氢、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等新型能源催化材料的研究以及燃料电池中质子交换材料的研究。
“每次总结这些数据时,我都会感到涩涩的酸楚。”张老师说, “除了难忘自己摸爬滚打中遭遇的一次次挫折和失败,更放不下对妻子多年来默默支持我工作的内疚。妻子是艺术学院的教师,本是个情调满满的人,可嫁给我之后便 ‘难觅岁月静好,惟余负重前行’。别的不提,就说这次新房装修,从头到尾都是她一个人在打理,我总共只去过三次,连邻居问我用了什么瓷砖我都答不上来。都说 ‘成功男人背后总有一位无私奉献的女人’,我算不上成功男人,但我必须对妻子说,我的人生因你而精彩,我的 ‘军功章’有你的一大半!”
欲穷千里目 再驰千里足事实上,除去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硕果累累外,张老师在短短三年的教学生涯与基层工作中也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在南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里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及进实验室的传统与优越性。于是就和丁为民老师在我校开启了这样的尝试,并很快将其打造成为材化系特殊的本科教学品牌。依托这一品牌,我的课题组现吸纳硕士研究生7人、本科生8人,已有部分本科同学有发明专利和SCI论文成果。近三年来,我还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其中一项国家级已经结题了,一项省级的课题还在进行中,先后有学生发表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在今年的第十五届“挑战杯”赛中,有一位本科生在我的指导下荣获省级二等奖。”谈到培养学生,张老师兴奋异常,“很多本科生一开始什么都不会,经过参加我们的科研项目或者在我们的指导下做创新课题就大不一样了,不但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且还能取得成果并获奖,这就为他们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毕业后他们选择读研,也足以使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变得事半功倍。”
在我校和学院组织开展党员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以来,作为材化系党支部书记,张凤鸣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并认真扎实开展“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制度落实注重实效。而作为系副主任,他也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责任,带动材化系在教学育人方面获得突出成果,科研上更是创造了“全系9人中有4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奖金占全院近半”的殊荣。
“天下无难事,在乎人为之。不为易亦难,为之难亦易。吾非千里马,然有千里志。旦旦而为之,终亦成骐骥。”展望未来,张老师吟诗明志,信心十足。“我之所以能取得今日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和这里的工作环境息息相关的。要知道一个团队只有充满向上的力量,才能够化解负能量,减少工作阻力,提高政策执行力。现在无论是材化系还是化工学院,都呈现一种蒸蒸日上的势头,老师有干劲儿,学生有动力。在这样的环境中教书搞科研,我工作并快乐着,也相信学院的其他老师也都如我一般。”
好一个理工凤鸣,好一次 “凤”鸣理工!愿君再接再厉,让哈理工的影响 “因子”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