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抓住机遇、坚守使命

本报评论员  徐彦贝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017,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又翻开了崭新一页。今年一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文件提出,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由粗犷到精深的发展阶段,只有深刻理解其内涵并明确实现路径,我们才能在“双一流”建设中行稳致远。
    “双一流”建设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能立足实地。近年来,新的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频率加快,而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仍然是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承载着高等教育责任与使命的高校必须在人才和智力支撑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要切实发挥农业院校自身优势和特色,立足区域发展,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食品安全战略,充分发挥人文学科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智库”作用,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上做文章,争一流,是我校立校之本、活力之源。
    “双一流”建设既要构建学科体系又要重视培养人才队伍。学科建设理念是高校学科建设的灵魂,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必须以科学理念引领。有这样一个贴切的比喻:“211” 实际上是搞了个小区,小区里建起了房子,“985” 把里面主要的建筑给建起来了,“双一流”对房子的内涵、质量和功能要求更高,都要和世界一流标准相衔接。其实,除了对“小区”建筑、质量、功能的要求逐渐提高,“双一流”建设更加注重“小区”的“业主”,即人才的建设力度。如果大学是横轴,学科是纵轴,那么受教育的人是两者最核心的支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加强学科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强学科中青年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是当务之急。
    “双一流”建设既要继续保持优势特色专业又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多年来的发展建设,我校在乳品加工、大豆加工、发育生物学、新农药兽药开发、农业机械装备、动物营养、作物育种、动物育种与繁殖等学科方向形成了东农优势与特色,有些方向已经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但是,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谈及高校“双一流”建设时表示,遴选工作重在多元客观评价,拿着“985”“211”的船票上不了“双一流”的船。纵观世界科学发展史,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大多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协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催生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要从校内、校际和国际三个层面加快推进协同创新,促进资源共享,加强实质性合作,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提高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省教育厅已经初步制定了我省“双一流”建设名单,其中,我校已经被列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兽医、畜牧等已经被列入一流学科。
    涓滴的细流,终将汇成江海;坚实的脚步,方能通向远方。站在新的起点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回望东农近七十年发展历程,无不彰显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农精神以及迎难而上、化危为机的胆识和气魄,今天,我们更加意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涵养大学精神、坚守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龙江经济建设、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是东北农业大学和东农人不变的探索与追求,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正确的方向上积跬步、致千里,走出一条无愧于时代、形成具有东农特色、东农风格和东农气派的“双一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