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于心 育人以真

———————记我的导师李景富教授

(李景富教授与学生们在一起,右一为本文作者)

成为李景富老师的弟子之前,“李景富”三个字对我来说是一个符号,是一种精神。他的事迹在学校口口相传,成为他的弟子也是我最奢求的事情。2013年,我考取研究生,十分幸运的实现了这个梦想,一心期待着能跟着导师轰轰烈烈的成就一番事业。然而,在跟随导师的三年里,我却发现他是如此的平凡,平凡到他和我的交流永远绕不开科研育种和服务“三农”这两个话题。
交给我的第一个任务  

 2013年6月,研究生的复试没过多久,老师打来电话,让我调研番茄叶霉病生理小种的分化情况。我一心想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因此当接到这一课题时,异常兴奋,马上来到老师的办公室。这是我第一次和导师谈科研领域的问题,也第一次仔细打量起老师的办公室。办公室面积不大,门边有两棵不知名的树状植物异常碍事,听说是没地方摆放,老师还舍不得丢掉,只能挤在门口。左侧靠墙,几个装材料的旧铁柜占据了屋子一半的空间,右侧破旧的沙发旁堆满了论文,茶几上有几包种子,还有几个培养皿。绕过茶几,看到他从电脑和材料的空隙中探出头,正了正帽子,朝我一笑。他身后的窗台上摆了几盆番茄植株,窗台下面又是一摞摞的毕业论文。我到他旁边坐下,老师开始向我说明这次调研。

为了将番茄叶霉病研究做到专业化和权威化,第一步就要统计全国各地番茄叶霉病的生理小种的分化情况。老师和我分析了此行的规划,由于气候差异的原因,我此行暂限于东北三省。南方有些地方还未发病,或是距离太远,只能联系当地种植者邮寄样本。

正当我犯愁如何联系时,老师给了我一个老式日记本,里面每一页都写满了名字和电话。他说:“这些都是我的学生,你想去哪,就对应着打个电话,如果那个地方没有人,你就记下了告诉我,我再去联系。”这让我眼前一亮,我算了一下,除了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剩下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几乎都有老师的弟子。心想,李老师还真是桃李满天下啊!我逐一给这些师兄师姐打过电话,开场白一律是“师兄/师姐,您好,我是李老师13级的新学生。”而电话那头则带着我跨越了时空,无论是年纪大小,听到这样的问候,都亲切的回应道,“师弟你好!李老师最近怎么样了…”十几个电话打过,自豪和骄傲油然而生,原来在老师的大家庭中,有着这么亲如兄弟姐妹的师兄师姐,大家也都挂念着老师。

最后,还剩东北三省,老师让我亲自去一下,到生产实践中去了解番茄主要病害。出发前,老师亲笔写了一封介绍信,还给了我5000元现金,嘱咐我这一路照顾好自己,想吃什么就吃,别省着,如果钱不够再汇过来。

我的第一站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拜访蔬菜研究所的邹庆道老师。看到老师的介绍信,邹庆道老师十分高兴,然后放下手上的工作,一边夸老师的品种一边带我到番茄大棚,寻找发病植株。他对老师的为人和工作十分敬仰,这也是我第一次从同行的口中听到对老师的赞赏。离开之前,邹老师还为我买了些水果,让我在路上吃。

我沿着辽宁盘锦、沈阳、铁岭,路过吉林长春、德惠、扶余、然后到大庆、佳木斯、牡丹江最后返回哈尔滨,一路上,人们都对老师大加赞赏,并十分敬佩老师的科研能力。

除了和农科院所取得联系,我还通过卫星地图寻找附近的大棚种植区,进一步深入农户。通过调研了解,我见到了农民如何在大棚种植番茄,也知道了他们使用的番茄品种多为国外进口品种,每粒售价高达8毛多,成本实在过高。我留下了几家农户的联系方式,回来后到交给了老师。当我说到他们种的品种每粒达到8毛钱时,老师有些惋惜也有些气愤,和我讲到了那个“不把国外品种打回去我死不瞑目”的故事,老师告诉我,性状相同,我们的品种只需要几分钱一粒,差距如此之大,我们目前缺少的不是品种,还缺少一个推广的团队,将实惠推广给更多的农民。

出差回来,报销过后,还剩了几百元,老师说你留下吧,这一路挺辛苦。老师的一番话让我的心里暖洋洋的。这一路走来,我实地了解了老师的实力,也让我对老师更加敬佩。

陪老师参加种业博览会  读研期间,我们整个课题组都要参与的工作每年一般有两项,一个是春季到夏季,这期间大家要进行分苗、定植和杂交工作。其实老师本可以全部雇佣工人操作,他们更专业且节省时间。但老师会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他总是对学生说,这是田间生产的基本过程,研究番茄要是连怎么种番茄都不会,那就是脱离生产实践,这样的学者即使发表再多论文,也是不合格的。老师每年也都会亲自到田间和大家一起工作,至今从未间断。这是他最关注的环节,不亲自参与,他不放心。曾经有位师弟,在定植的过程中操作不认真,老师看到后严厉的批评了他:“你要糊弄它,那它就糊弄你!咱们做科研首先要严谨认真,你不认真种苗,导致缓苗慢,整体生长不均衡,严重影响后续实验。”批评过后,老师可能觉得语气过重,过了一会,又独自来到那个师弟身旁:“刚才我说你,你是不是生气了?”于是又细心的和师弟聊了起来。

    还有一项工作,便是一年一度的哈尔滨种业博览会。每年11月初,在哈尔滨都会召开国际种业博览会,这是老师每年必去的一个展会,全国番茄育种专家、生产公司、大小经销商以及种植农户都会在这个展会出现。展会每年持续3天,所有课题组的成员都会帮着老师布置会场,推销新品种。如果说定植活动是苦中有甜,那参加博览会就是忙碌中得到骄傲。这三天,老师是最忙的,几乎所有和番茄育种相关的公司都会来到我们的展位来拜访老师。前来购买种子的农民也会团团围住老师,现场询问番茄生长中遇到的病害,问题也往往都是千奇百怪。比如番茄出苗后为什么没有生长点?番茄盛果期出现死棵现象是怎么回事?这些连我们专门研究病害的师兄都答不上来的问题,老师回答起来驾轻就熟,毫不犹豫。从病害发生的原因,到如何防治,再到发生后如何补救,详细的向农户解答,这也是老师最开心的时候,往往他一站就是一小天,从不觉得累。逐渐,人们越围越多,往往把旁边的展位也挡住了。

  要是闲着不忙了,他会让我陪着他在展会里走上一圈,一是看看熟人,聊上两句,二是看一看市场上有哪些新变化,大家又研究出什么样的新品种,进而判断未来育种方向。这过程中,老师会耐心和我介绍这几年市场的变化,比如有些地方喜欢红果,有些地方偏好粉果,有些地方认可带绿肩的番茄。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大流通,番茄市场行情一年比一年强,前些年耐储运、货架期长、高产的品种成为农户最认准的标准,后来黄罗曼(国外品种)系列大热,课题组在第一时间推出能和黄罗曼抗衡的金盾系列品种,老师说,当初就是他判断准了市场方向,坚持培育金盾系列,如今备受农民推崇,也对国外品种进行了冲击。2014年的时候,老师就和我说过,现在大家生活质量高了,一定更追求品质,之前解决的是运输问题,下一步就要解决口感问题了,2015年,老师试着推出高糖系列品种,也就是市场的草莓番茄,外形娇美,口感甜酸。结果第二年就有农户带了一大袋子的高糖番茄来感谢老师,因为这个番茄品种一上市就买到20元一斤。如今,老师正研究更大果型,口感更好且耐运输的番茄品种,来逐渐填补市场空白。
  研究生学习三年,我每年都会陪着老师去这个展会,毕业后也去了一年,在这个展会,我看到了老师在同行和农民心中的地位,也看到了老师对于番茄育种事业未来发展的高瞻远瞩。
  课题组的定海神针    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开始后,老师再次准备参评,上次获得这个奖项还是2005年,十年过去了,李老师准备了更为丰富的成果,志在必得。提交材料那几天,他几乎很少出门,每天都坐在办公室整理材料、规划提纲、填写表单,每一项都是手写完成,然后拿着一叠纸让我输入到电脑里。
  手写是老师的习惯,我在读研的时候,老师总是让我帮着完善《蔬菜育种研讨班》的课件,内容上总会添加一些新的文献,有时候他会写出满满两页纸,让我加到课件中,这都是他对某一章节新的理解。在多媒体的制作上,老师也多次和我要求,尽量避免将字铺满屏幕,要做的板式新颖,突出重点,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
  有时候我会坐在他身边,陪着他写,他写一张我录入一张。我建议让课题组其他老师分担一下,每个人写一部分。老师却说,现在还不需要,让他们专心做科研,等我把整体框架搭完,他们就有思路了。在共同完成人里,师特意将课题组的其他老师都写在了里面。他说:“下一步就是要让他们成长起来,我这么大年纪,再干两年就退休了,也歇一歇。”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从未看到老师有什么爱好,只要我们到实验室,就会看到老师的办公室开着门,无论节假日还是雨雪天。除了看文献、改论文,就是下乡出差。我曾想过,要是老师真退了,会不会去打麻将,或者在家属区路口下象棋?但转念一想,那会把老师折磨出病来。这么多年,番茄育种事业已经成为了老师的精神食粮,不搞科研,他还能做什么?如何能让他过好晚年生活,这似乎是我们这些弟子要研究的下一课题了。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终于到了答辩的日子,我们没能到现场的弟子,都在学校等着消息。可天不遂人愿,答辩过程并不理想,老师与第二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失之交臂。整个实验室听到这个消息无不惋惜,我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开始思考,该如何安慰这个老人。第二天一早,我决定去看看他,结果刚一上楼,老师的办公室开着门,这时还不到八点。我敲敲门,老师从桌上的一堆资料中探出头,正了正帽子,冲我一笑。我说:“老师,您怎么这么早就来了,这次没评上,别有压力。”老师笑着说:“哎呀,这么多年了,年纪又这么大,没事的,都习惯了。”简单的陪他聊了一会后,实验室的学生也都过来看望他。在众多弟子心中,老师不仅是导师,他也是位和蔼的爷爷,有他在的课题组,大家做起实验都踏实。
  毕业至今快两年了,由于工作单位离得近,我还会时不时的去课题组转转,能时常看到老师在办公室工作,心里也鼓足了力量。老师不善表达,他也不想表达,他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他更需要我们去靠近,去体会,去理解老师的这份执着,正如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效廉评价的老师:他是一个兵,一个守卫在黑土地农业科研道路上50年的老兵,一个执着坚守在科研一线、教育一线、推广一线的好兵,一个具有最新农业技术、最优教育方法、最高精神品质的精兵;他是一本书,这本书写满了真实感人的故事,充满了真挚美好的情感,溢满了催人奋进的力量,值得精读细读深读,应该大力宣传、广泛推广,教育感染更多的人;他是一座矿,一座已经福泽一方、并且还有更大挖掘价值的富矿,包括他突破的一个又一个科研禁区的科学精神,培养的一批又一批专业精英的后续力量,推广的一个又一个最新领域的科研成果,这些,既是有形的物质富矿,更是无形的精神富矿。
  而老师对于我来说,他那种专研、勤奋、严谨、务实的精神犹如我的指路灯,每每在我迷茫无助时,给于我前进的动力和希望。毕业两年来,我由于工作的原因有幸常陪伴老师左右,经常能看到老师精神矍铄地走在校园里、忙碌在实验室里,衷心祝愿老师在科研中再结硕果,在生活中身体健康!(撰稿/李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