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遐:徜徉于儿童文学王国的章鱼老师

“梦想,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坚持不懈为之奋斗的目标,是指引一个人一步步向前奔跑的动力。在这场青春的戏中,我们可依梦于文学,可绽梦于创新,可筑梦于人生。无悔青春,人生自当以梦为马,奔腾于这万里的征程!以奋斗为名,为自己,为未来,无愧韶华。”


王宁银:一道伤口萌生
 “全自动洗头机”
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141班的王宁银是同学们眼中的“创新达人”。目前他已经获得国家创新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立项1项,浙江省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立项1项,浙江省机械设计竞赛二等奖等数十余项奖项。目前,他又和他的团队在研发一款“全自动洗头机”。
整日泡在实验室里与机械打交道,大大小小的划伤对机械人来说是家常便饭。一次实验中,王宁银的右手掌不小心被铁皮划开了一道口子,口子很深,缝了三四针。受伤的那段期间,手不能碰水,洗脸洗头都靠一只手并需要时常借助他人的帮助,“我不喜欢老是麻烦别人,但一只手洗头又很麻烦。”他由此联想到了残疾人生活的种种不便,便开始思考发明“第二双手”,为由于受伤或残疾等因素而导致手指灵活性差的人从洗头上带来便利。
说干就干,王宁银开始构思全自动洗头机。凭借自己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以往的实践经验,洗头机初步设计很快完成。但在实际加工时,他遇到了很多困难,发现原先初步设计的很多东西与预期的完全不同,比如两个自适应结构,刷爪的头皮贴合度等问题都是初步设计无法完成的,刷爪需要适应不同头部尺寸,还要保护头皮,这些都是相当棘手的问题,他为此专门学习了单片机课程和PLC课程,并咨询了多位专业老师。在团队的不懈探索、尝试之下,他们巧妙地运用弹簧结构,当刷爪缓慢向中间靠拢,遇到头部时,会自动伸缩移动,凭借后方的传感器自动调节角度,贴合头皮进行清理。正是这一巧妙、人性化的结构使他们在机械设计大赛的同款产品中脱颖而出。
洗头机特色之一是具备护理功能,将头发打湿,涂抹洗发乳之后,两只机械手臂会自动进行按摩,让使用者充分享受,使得这日常麻烦的洗头变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遥控和声控相结合”是该洗头机的另一大特色。遥控器手动控制和“老王,洗头”、“老王,停止”的声控,操作简单,使得产品的使用更为便利。
虽然研发成本高,但王宁银介绍到,如果投入生产的话,这款全自动头部清洗护理机价位大概在400-500左右,完全符合现代普通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很上进的小伙子,肯吃苦,卖力。”指导老师李凝这样评价王宁银,并充分肯定了该款洗头机。他认为,该项发明功能比较完善,市场价值较高,但批量化生产还需要进行进一步调试,并且针对洗护过程中水的处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王宁银对此也表示,他希望精益求精,洗头机进入市场之前团队还会反复实验、不断完善。
王宁银表示,整个团队除了专业课以外的时间都泡在实验室,就连春节的时候,他们也只是在正月里回家休息了几天便又匆忙赶回学校继续研究,但是他认为这才是大学,充分挖掘人生价值的乐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成为自己喜欢的模样!
一声“老王”,让作为实验室组长之一的他与其他成员打成一片。备赛期间,他还经常和团队成员一起跑步,为学弟学妹解答专业问题,是一个深受欢迎的好学长。而他,也在自己的创新发明道路上不断前行,作为一个独立、自强的机械人,他一直追求着人生的“精益求精”!(王佳秀)



黄遐:徜徉于儿童文学王国的章鱼老师
她创作首部互动型校园成长小说《章鱼国小时代》面市仅三周,便畅销十余万册,还被改编为舞台剧。她创办了章鱼国作文学校,独创左右脑写作、作文地图等教学法,并出版《左右脑写作》《作文地图》及儿童文学系列作品,出版及发表文字已达180万字。她就是当红儿童文学作家“章鱼老师”黄遐,2007年毕业于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回顾过去,黄遐在通向作家和教师的道路上有着许多的巧合与机遇。
行知,萌发了她的作家与教师梦
初入大学时,黄遐并没有想要成为作家的念头,她把写作当成自己的爱好,在校园的文学氛围中,参加了各类征文比赛,包揽了很多大奖,同时她还选修了儿童文学专业。即便如此,黄遐认为,大学时的自己离创作出一部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品还是比较遥远的,因为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与孩子接触,了解孩子的情况。
黄遐第一次与孩子们亲密接触,是2006年去云南大理支教的时候,在她眼里,那些大山里的孩子淳朴、善良。黄遐以一个疼惜、爱惜他们的大姐姐的身份与孩子们相处了几个月的时间,回到校园后,黄遐时常在课余时间不断地写下他们的故事。“那之后,我常常用这种身份,在写那些孩童的故事。直到我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也不间断地学习和记录着自己对世界、对人的发现。”她说。
而黄遐真正走上讲台,走到孩子们中间,源于大四的一次实习。当时,浙江师范大学王国均教授介绍黄遐去台州三门中学实习,但是黄遐并不情愿也不想成为一个教师,她甚至对学生们说:“也许,这是我第一次站上讲台,也是最后一次。”而偶然一次机会,当时浙师大人文学院的张宪亮院长来视察实习生讲课,黄遐临时代替另一个实习教师,在高一精品班上了一篇课文,是曹文轩的《前方》。这堂课上得十分成功,获得了张宪亮老师等旁听领导的肯定。之后,黄遐收到了王国均教授的短信,称赞她有教学天赋,建议她可以继续在师大深造读研,并可以报考张宪亮所研究的领域。王国均教授的鼓励给黄遐很大的感动与莫大的信心。
选择,实现了她的作家与教师梦
但大学毕业后的黄遐,放弃了南师大读研,放弃了重点中学的讲台,独自一个人来到陌生的上海工作,努力执着地做一位平凡的老师。她说:“人总要做点事。体制内老师,让我一览无余地看到自己50岁时的样子。而对于考取名校,我认为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考,能做什么,才会拥有更好的未来,如果专业不是自己的兴趣,不如先在社会这所大学好好修炼。一个人付诸梦想的时间其实比学历更重要!”高考前的一场病让黄遐与上海这个城市失之交臂,她认为上海很适合年轻人,也很适合大学刚毕业时的她,错过一次便不能再错过。
之后,黄遐在教学的过程中,用第三方的视角看到了孩子、家长,同时看到上海的教育现状以及学校教师的状况。教学的经历为黄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她也想把自己上课的一些声音和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同时她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每一天都在跟孩子们交流。这些都促使黄遐写出了很多的儿童文学作品。
写作,成就了她的作家与教师梦
《章鱼国小时代》面市热销,作者“章鱼老师”黄遐也在儿童文学界走红。黄遐认为,今天的孩子看上去拥有很多的阅读资源,但是很多儿童文学作品是作家在写自己的生活,孩子其实是在被选择阅读。“我想写出反映孩子们生活、引起孩子共鸣的作品,原汁原味的去展现孩子们的生活,把他们身边的这些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再还给他们,然后将自己的一些感悟与他们交流,启发他们通过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细小的事物去思考,去说出自己的心声。”
黄遐创作《章鱼国小时代》的初衷就是发掘孩子的梦想,激发他们的原动力,从而能够去认可自我,展现自我。《章鱼国小时代》的创作过程十分流畅,面市后也得到了很好的反响,许多孩子们读完书后觉得章鱼国小时代里面的这些人物都好像活在他们的身边,很多大人也觉得这仿佛是他们的童年。黄遐认为能够让孩子们爱上阅读,觉得阅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从而滋养他们的童年和人生是这部《章鱼国小时代》最成功最有价值之处。
目前黄遐正继续进行章鱼国学校建设,创作章鱼国系列图书后续作品以及赴香港学习深造。对于未来,在家庭中,黄遐想做好母亲的身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在工作上,黄遐想做好作家和老师的这两个身份,她说:“人的一生要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我做的事就是跟儿童有关的教育和文学,我希望能使两者达到平衡,能够把它们真正地做好。”
巧合的是,黄遐与《后宫·甄嬛传》系列作者吴雪岚是同届、同专业的同学。她也进一步壮大了我院以吴雪岚、许中华、吴洲星、王羕蓉、解琴绮、后博寒、祝含瑶、孙超、蒙展翔等为代表的大学生作家群。据悉,目前行知学院学生公开出版的文学专著已近30部,累计发行作品数百万册,备受社会广泛关注和喜爱,其中部分作品已被改编成电视剧。
(汤怡安)


白岩松点赞
我院学子“防艾”作品
本报讯(记者 董雯婉)“我很喜欢你们浙师大。你们学生设计的一幅海报让我触动很深。我走了这么多学校,这是唯一!一会儿我要把它拍下来。” 5月25日下午,著名主持人、红丝带宣传大使白岩松在浙江师范大学大活二楼报告厅举办的“美好青春我做主”红丝带青春校园行活动中说道。
白岩松老师说的这件作品,是由我院环境艺术设计132班的学生魏超男和徐泳设计的。这幅《剪“艾”》作品是设计者在参加浙江师范大学第十二届健康教育宣传周“防艾”画报设计大赛时的二等奖作品。
她们的作品被白岩松老师解读为:“学生将红丝带设计成剪刀,这把剪刀可以剪掉艾滋病毒,也可以剪掉社会歧视。”
《剪“艾”》这幅作品以“红丝带”“剪刀”“AIDS”字体为主要设计元素。海报背景以黑色为底,衬托出艾滋病毒引发的危害使人惊恐害怕。魏超男说:“红丝带代表着一种希望,也代表着一种支持,所以选用红丝带作为铲除艾滋的利器,把它比作一把锋利的剪刀,从中把艾滋病毒剪成两半,体现了人们想消除艾滋病毒的决心。醒目的红色字体‘AIDS’被红丝带撕裂,把主题表达的更明确易懂。”
谈到作品设计的理念,魏超男介绍道:“艾滋感染者越来越多,海报的主题就是为了提醒人们防治艾滋。我们希望设计的海报给人一种简洁明了的感觉,所以我们用了最简单的元素进行设计。”
“比艾滋更可怕的是歧视。”白岩松老师强调,并呼吁社会“剪掉”对艾滋病人的歧视。


葛杭俊:国际物流中转
公司的创业心路
葛杭俊,我院旅游管理(专升本)专业2016级学生。刚入行知,他却已是国际物流中转公司SOONGOO(集国际快递、仓储、代购等于一身的国际快递物流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贸易额破百万,被称为“把王中王、老干妈带到国外的物流达人”。那么,是什么让这个刚跨入社会的“小鲜肉”走上了创业之路?
一开始,葛杭俊与其他同龄大学生并没什么不同。直到一年暑假,他突然有了外出旅游的想法。但是,想到自己已是大学生,终究不好意思向家里伸手要钱。于是,他就萌生了自己赚钱的念头。他开始和同伴一起寻找商机。通过一位留学朋友的启发,葛杭俊瞄准了国外对中国零食的市场需求。一箱邮寄发往国外的“王中王”火腿肠,开启了他走向创业的大门。
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会永远一帆风顺,充满竞争的创业之路更是如此。在经营SOONGOO时,葛杭俊曾遇到过不少棘手的难题。他坦言,刚创业的那两三个月,公司赚取的收入少得可怜,几位创业同伴之间也因此产生了矛盾和分歧,创业之路险些断绝。后来,通过相互之间的真诚相待与耐心沟通,他们还是跨过了这道难关。凭借自身不断的探索与攻坚,以及同伴之间的互相扶持,让葛杭俊越来越了解创业的门道,在这条道路上也走得越来越稳。
葛杭俊谈到他在创业历程上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当他与一位大公司的高层交谈时,那位高层并没有因为他是一个刚跨入社会创业的大学生而轻视他、奚落他,反而很耐心地回答他的问题,更是迅速回复了他凌晨五点多在微信里发的消息。不仅如此,她还以一个询问者的身份谦虚地向他了解一些有关国际物流的知识。这些温暖的善举都让他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觉,以及成功者的魅力所在。就如他所说:每一个成功都是必然的。只有努力和真诚,才能有所收获。
(朱芷仪)


李欣仪:戛纳红毯上的新锐导演近日,我院文学分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学生李欣仪和她的团队携短片《羊儿满山坡》参加第70届戛纳电影节,并受邀出席红毯秀。她是浙师大行知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位走上戛纳红毯的学生。
用电影表现中国
《羊儿满山坡》由中国新锐导演金华青拍摄,李欣仪主要担任编剧,同时负责前期策划拍摄和后期剪辑。该片讲述了一名村支书为乡亲们追讨扶贫款的故事,影片节奏明快,剧情构思新颖。正如李欣仪说的,这是用电影的语言对我国精准扶贫的一次深入思考。
一直以来,金华青团队的题材都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这是第一次拍摄剧情短片。“拍摄这种类型的纪录片、短片是非常辛苦的,一方面是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拍摄点都比较偏远。”2016年10月,剧情短片《羊儿满山坡》制作团队在金华青导演的带领下,前往宁夏吴忠市同心县一个偏僻的山村进行拍摄。初到宁夏时他们水土不服,多名摄制组成员得了痢疾,使得影片拍摄一度中断。因为处于山区,住处和拍摄地相隔很远,有近2个小时的崎岖山路,为了能完成拍摄任务,每天都是四五点起床。“片子杀青前两天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汽车无法行进,我们只有徒步三个多小时爬山前往。”
令人欣慰的是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4月4日,金华青团队收到来自戛纳组委会的邀请函。5月初,《羊儿满山坡》在巴厘岛世界短片电影节颁奖典礼上获得最佳剧情短片奖。
用付出获得肯定
5月17日,第70届戛纳电影节开幕。金华青团队从巴厘岛参加完颁奖礼,连夜赶飞机前往法国。抵达当天,李欣仪虽有些疲惫,但是戛纳小镇的艺术氛围感染到了她。在朋友圈里,李欣仪写道,“戛纳小镇,人来人往。几万人蜂拥而来,为了电影,为了大大小小的梦想”。是的,李欣仪的电影小梦想已经成功了一小步。19日,李欣仪受邀参加电影节的红毯秀,她当晚身穿正红色晚礼服走上红毯,知性大方。平时都是摄像头朝向别人,这次自己成了被拍摄者,李欣仪坦言,“有点小紧张和害羞,而且在聚光灯下有点晕晕的。”
在戛纳国际村,《羊儿满山坡》得到了世界各地电影人和电影爱好者的认可,该片甚至被推荐拍成长片电影。此外,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李欣仪和法国知名编剧、导演费利普·弥勒结识。5月20日晚,费利普·弥勒受邀和影片《羊儿满山坡》导演、主演等人聚餐,席间李欣仪和费利普·弥勒谈笑风生。金华青说:“弥勒对李欣仪很是欣赏,他俩都已经成了好朋友。”据了解,弥勒邀请李欣仪参加他将在中国拍摄的一部电影,还向今年获奥斯卡奖的著名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推荐了李欣仪。
这不是李欣仪第一次在国际电影节上受人肯定。2016年11月,她就凭借纪录片《贡秋卓玛》受邀参加印尼国际电影节并获得新锐导演奖,并由巴厘岛王后为其佩戴勋章。
用坚持成就蜕变
一年前,从未接受过影像专业培训的李欣仪进入金华青团队。
金华青执导《瓦全》《花朵》《呼啸的金属》《奔跑的黄昏》等影片,国际获奖52次。《呼啸的金属》在巴西影展上击败奥斯卡获奖影片《海豚湾》,夺得最高奖,并登陆半岛电视台、英国BBC等栏目;《花朵》获2012年度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奖。金华青本人2016年获“皇家世界荣誉奖”、曾担任第21届法国沃苏勒亚洲国际电影节终审评委、第3届米兰纪录片节终审评委、第8届俄罗斯人类学电影节终审评委;担任兰州大学文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学院等国内10余所高校客座导师。
名师出高徒。李欣仪一直保持着对艺术热爱的初心,在团队中学习和实战着。“我觉得我还有力气,就会继续坚持。”虽然李欣仪时常会感叹拍摄真的很磨人,皮肤都变差了,但是在她的心里,拍摄杀青的成就感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金华青说:“李欣仪所学虽非电影专业,进入我工作室亦仅一年多,却是我至今遇见的最有创作潜力的学生导演。去年夏天,她在未全面学习影像基本理论知识和创作经历几乎空白的情形下,执导纪录短片获全国铜奖,表现出不同常人的禀赋。”
艺术道路上的展翅飞翔,李欣仪最要感谢的是领路人金华青,“每次拍摄,他都会在身边指导。我就像一张白纸,快速地吸收知识和适应工作坊的工作模式。”如今的李欣仪既是一位驾驭得了剧情的优秀编剧,又是hold得住全场的新锐导演,提早结束了戛纳之旅,在回途路上,她定了一个新目标:和其他大导演一样,带着自己导演的电影再次走上戛纳红毯。(浙中新报见习记者 余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