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 激情满怀
——记公安海警学院四级警士长胡建摇
1米78的身高,腰杆挺得笔直,炯炯有神的眼睛,带着温和的微笑,看到胡建摇,脑子里不由自主就会跳出一个词——“老兵”。
其实胡建摇并不老,今年也就34岁,论兵龄,16年在公安海警学院士官里还算不上老资格;论职务,在学院这样一个军级单位里,四级警士长更是不那么起眼了。
不过,翻看胡建摇的简历,荣誉垒成了一摞:公安现役部队优秀士官,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两次,还有“优秀士兵”、“优秀共产党员”等等。
荣誉背后是他的付出,虽然16年都在学校里当兵,但他参加的大事可不少:美国海岸警卫队司令来访、上海世博会安保演练、余姚抢险救灾……头衔也是排了一长串:督察班长、带训骨干、仪仗队副队长、警务参谋助理……工作之琐碎、任务之艰巨,最终却都有一个关键词——圆满完成。
2005年8月6日,台风“麦莎”袭击宁波沿海。晚上七点,学院突然接到任务,驻地一村庄上千村民被水围困,迫切需要救援。学院立刻派出近百名官兵前往救援,当时还是一期士官的胡建摇主动请战并被任命为突击组长。3个多小时辗转曲折到达目的地,一下车,救援人员就懵了,哪里有什么村庄,眼前只有一片望不到边的汪洋。夜幕沉沉地压下来,能见度很低,周围没有任何可供辨识的物体,脚下的积水浑浊不堪,根本不知道有多深,十几只手电筒的灯光扫过水面,到处都是漂浮的烂菜叶、泡沫、竹片。
通往村庄的道路已经完全淹没在水下了,只能大致判定道路所在的方位。关键时刻显担当,“我来!”胡建摇从水里捞出一根竹竿,自告奋勇作开路先锋。根据当地人介绍,道路高于地面,道路两侧下方都是蔬菜大棚。胡建摇找准地方,第一步迈进去,水就没过了腰,下一秒竹竿探下去,接近3米长的竹竿径直滑了出去,毫无声息地沉到了水底。那时胡建摇还不会游泳,他自己站在最外侧,指挥3个战士一字排开,用竹竿探路,一步一顿往前挪。每确定一处道路的边界,就安排一个人站立在那里充当“栏杆”,将近2000米的路,他们在水里摸了近3个小时,终于开辟出安全通道,他和前来救援的战士学员就这样在水中站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清晨7点,1500多名村民沿着他们用人墙画出来的安全路段全部安全撤出,才收队返回学校。
类似的抢险救灾他参加过不少,不过每次承担的任务都不同。2013年10月宁波余姚水灾,学院200人的抢险救援队,从物资准备到通讯保障,都由他负责。凌晨接到命令,清晨部队出发时,上千件的物资已分类装车完毕。到了余姚,全市断水断电,整个城市困在水中,情况远比想象的恶劣,当时同行的战友感慨说,胡建摇连上厕所用的纸巾都考虑到了,只有你没想到的,没有他没准备好的。一周多的救援,抢险救援队通信联络始终畅通,物资准备充分,指挥部高效运转,抢险救灾任务最终圆满完成。
急难险重任务如此,日常工作也从不马虎。2016年,学院建设警用装备器材仓库,胡建摇全程参加了筹建工作。在调研学习了兄弟单位及地方企业库室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他带头创新,设计出了一间美观、实用、整齐、符合学院需求的器材仓库及配套运行程序。学院仓库设计的难点就在于种类庞杂:警用器械、防汛物资、处突装备、训练器材,各有各的特点。处突最重要是武器装备能迅速出库,防汛的特点又不一样,小到照明器材、雨鞋、沙袋,大到发电机、抽水泵、冲锋舟,物品比较琐碎。就是这样一盘散沙,在胡建摇班长的管理下,井井有条。仓库的每一个细节都装在了他的脑子里,说起仓库里的物品,哪怕是一个手铐的位置,他都可以准确定位。新的设备买进来,还没等领导布置,他就率先按照设备说明书,组织人手先学习。
什么事只要交给胡建摇,就两个字,放心!这是胡建摇以前的中队长现为勤务大队大队长顾飞对他的评价。不用等领导吩咐,他就会主动去干;领导交待工作,不用说细节,胡建摇就能拿出2-3套方案以供选择;安排的工作,能当天完成的,他不会拖到第二天。2015年学院承办宁波市第七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胡建摇完成了大运会警务保障方案拟定,并针对方案制定了详细的流程表,保证了开幕式准时举行;学校要建临时停车场,胡建摇接到任务,下午看了场地,立即着手采购布置,第二天就投入了使用……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从不挑活,干工作从不打折扣,胡建摇的一天从来都是安排的满满当当,用他自己的话说,“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16年如一日,在光辉的履历之外,是他心中对家人的歉疚。建仓库时他和妻子正准备要二胎,仓库新建成,里面又多的是塑胶制品,刺鼻的气味,在里面待超过半小时就会感觉头晕,仓库里没有空调,夏天进去,头发都被汗水浸透了。那段时间他每天都是带着一身臭味回家,妻子是又气又心疼。为了弥补对家人的亏欠,他专攻厨艺,各种大菜手到擒来,自嘲现在也是大厨的水平了。船艇教练大队李鑫政委从胡建摇新兵时就开始带他了,深知胡建摇一路走来的艰辛:当兵第一年,胡建摇家里遭了大火,烧的连被子都没了,他一声没吭坚持训练,过了一星期,单位派人去慰问,他也没回去;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爆发,正逢他母亲做手术、父亲脚伤残,他结婚第2天就主动放弃全部假期回到学校,协助做好校区防疫工作……经历了这么多,李鑫说胡建摇这些年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变”:革命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无论什么时候拉出来,无论在哪个位置,他都能顶得上,干得好。
采访过程中,提起那些他参加的大大小小的活动,胡建摇很多时候都是抱歉地说“忘了……”反倒是时间越早的他记得越清楚。他至今还记得当年入伍时的场景:那一年村里包括他在内有两个人入伍,两个人戴着大红花,村委会还摆了宴席,最后被村民们敲锣打鼓送出村。入伍前几年,家里来信,说的最多的就是要珍惜荣誉,他说,当时心里想的也很简单,去了就好好干”,这一干就是16年。
“全心全意做好每一件事”,是他常给督察班的战士们说的话,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督察本来是件得罪人的活儿,但胡建摇一直都是零投诉,不论工作量多大,加班到多晚,战士们也愿意跟着他干,战士刘庆阳说,胡班长“自带气场,不自觉地就会向他看齐”,是他们督察班的“主心骨”。
警务装备处处长李寿彭提到胡建摇时说:他是一个普通的士官,但是干了一番不普通的作为,是我们全院战士的标杆,学习的榜样。可以说,胡建摇代表了我们兵员队伍的作风和形象,是基层官兵扎根海院、许党报国、无私奉献、奋勇前进的一个缩影。带兵难,带出好兵更难,胡建摇的成长,背后凝聚着一代代带兵人的心血和汗水,更是学院多年来重视部队管理、增强兵员素质、狠抓作风建设的生动体现。
11月底,胡建摇就要离开学校了,但是他依然很忙。上午七点半,“全副武装”的他准时带着督察班在校园内巡查,上午东区训练场上,又能看到他带着班长骨干在集训,下午,签着他名字的督察通知书就已经下发到了各单位。他说,在部队里剩下的时间不多,他要努力再发挥下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