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做好你自己
——记张伟胜教授的“最后一堂课”
“建议学校继续返聘张教授,继续开设《人生哲学智慧》这门课,并将该课程向青年教师开设。”教育部评估专家、原九江学院院长甘筱青教授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高校就应当有这样一道精神围墙。”
11月22日,是我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第二天。为了了解学校真实的课堂教学状态,甘教授在没有被预先告知的情况下,走进了张伟胜老师的课堂。听课以后,甘教授连连感叹:没想到,衢州学院作为一所工科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如此精彩;没想到,衢州学院作为一所年轻的本科院校,却拥有如此睿智的老师。
12月13日,已经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的张老师再次回到学校,为青年教师们开设了一场特别的讲座,题目是“认识你自己,做好你自己”。这位从事了半生教育工作的老教师,这位年过花甲一身沧桑的慈祥老人,以他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深情挚爱,与青年教师分享了他对人生和教师职业的深度思考。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没有讲稿,没有高深的术语,也没有花里胡哨的时髦套路,他用平易通俗的语言与青年教师坦诚相对,如兄如父,亦师亦友。
做人当明智
“教师职业是一种劳动非常个性化的职业,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首先必须正确的‘认识你自己’。我们都是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可是,什么是人?我们真的认识自己吗?我们都是老师,都有自己的职业生涯。可是,‘老师’两字的真正义蕴是什么,我们确定想清楚了吗?”讲座伊始,张老师就抛出了一个个问题,引发了现场每位教师的思考。
在张老师看来,教师之所以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职业,不仅因为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独特的个体,还因为每位教师由于家庭出身、成长环境、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先天性格、后天习惯、爱好兴趣等等不同,同样是具有唯一性的个体。
古人云:知人曰智,自知曰明,做人要明智;兵法也讲,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其中的“自知”或“知己”是“知人”或“知彼”的前提。我们当老师的,绝不可以“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一个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的人,怎么可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劳动对象?怎么可能正确地认识自然与社会?怎么可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怎么可能成为一名将学生教化成人的好老师?
“教师是一种具有个性化的、充满自由和创造性的劳动,应当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方式、风格和特色。”
用心选好书
那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呢?张老师笑着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有几点我们可以一起来思考一下,也许对我们每位老师都会有所助益。
“用心读好书”。教书人应该多读书、常读书、读好书,这是常识。可是,我们扪心自问,除了教科书、教辅书,一年到头有多少时间是用来读书的?
“什么是好书?经典就是好书。读书首先要读经典。经典是千百年来大浪淘沙后大家一致公认的好书。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经典,是这个专业里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最该读的书。不读经典无以成学问啊!”
“当老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当中,最重要的骨架应该就是不同专业的经典。我们常常说文化底蕴,文化的底蕴是什么?就是经典。”
张老师是一个兴趣爱好颇为广泛的“杂家”。古今中外,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史哲类的著作文章,都喜欢浏览一下,甚至连医学类、武术类、艺术类的课程他都曾经认真自学过,几十年来,形成了一种与许多人不太一样的比较庞杂的知识结构。但不管是哪个学科的,他都尽量找那些经典名著来读。
他笑着说:“读书其实首先是为了自己,为了改变和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读经典的好处就是可以与历史上或现时代那些最优秀的古圣先贤、科学伟人进行自由的对话,它给我们的精神世界所带来的收益和愉悦,是任何东西都无可比拟、无可替代的。”
行走闯世界
“想成为一名好老师,用心读好书还远远不够。因为书本上得来的理性认识,还需要通过感性认识来印证,只有经过印证,我们对理性认识才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领悟。”
“一个人只有经历的多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交往过了,酸甜苦辣、得失荣辱、世态炎凉都品尝过了,方能视野高远、心胸开阔、不卑不亢、宠辱不惊。作为老师才能在学生面前拥有一种特殊的心理优势,散发出别样的人格魅力。”
张老师掰着手指如数家珍地说,我这一生,种过田、扛过枪,下过煤矿、修过铁路,打过山洞、盖过房子,当过演员、做过商人,做过老师也当过校长,饿过冻过也被人欺骗侮辱过,甚至几次死里逃生过。数十年来,我几乎走遍了祖国的五湖四海,到过六、七个国家,自学过三、四种外语。就是因为所有这一切,才让我觉得自己这一生没有白活。我来过,我经历过,我体验过,这就够了。
“人的一生中,没有哪一段经历和体验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特别希望经历阅历相对单纯的青年教师们,利用各种机会走出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多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好好补一补‘行万里路、交万名友’这一课。”说到这些,张老师的眼睛里流动着一种异样的神彩。
传道育新人
从教三十多年,张老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成一种富有创意的“开心门教学法”。他经常对身边的老师讲,作为思政课教师,首要任务是打开学生的心门,使学生愿意敞开他们的心扉。
“如同往茶杯里倒水,须得先把盖子打开,然后才能往里倒水。盖子不开,灌有何益?而打开这个‘盖子’,开启学生的‘心门’,对于思想教育而言,绝非一种粗暴的技术,而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最好的教育是影响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张老师动情地说。
“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是努力把学生培育成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立地顶天、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觉悟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写之人。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是要做“人师”,不要做“经师”。然而,做“经师”已属不易,做“人师”更是何其难啊!”
“我们要按照真善美的目标去培养真善美的人。‘真’是一种科学精神;‘善’是一种人文情怀;‘美’是一种创造意识。这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更是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源泉。”说完这番话语,张老师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后勤处处长冯军民特意来听张老师讲座,他激动地说:“认识你自己,做好你自己,一个大白话的标题,但却值得每一个人反思。听完张老师的讲座,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作为一个人的本质特征,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价值。”
“张老师常说自己就是一介书生。他用书生的严谨治学传道授业解惑,用书生的炽热情怀叮嘱青年人安心读经典、静心写文章。他像一缕春风,涤荡社会浮躁,指引我们成长。”社科部副主任、青年教师张慧霞无比感慨地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颗赤诚的心,一片真挚的情,一缕炽热的爱。六十多年风雨沧桑,四十余载岁月悠悠,不论世道如何变幻,张老师始终以一种近乎固执的理想主义精神,用自己的学识、智慧和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成长,也启迪着青年教师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