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灵魂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在关键时期召开的关键会议对我国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必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史册上留下具有开创性的一页。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把握时代大势,回应实践要求,提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明确宣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报告立意深刻、内涵丰富、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习近平在报告中着重强调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里讲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我国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不能迷失自己的文化,否则会“缺钙”,会再次“跪下去”。我们不能让历史悲剧重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屈辱的遭遇如其说是因为物质上的贫乏,不如说是精神上的畏缩。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富起来”,新时期中国人民朝着“强起来”的目标奋进,在这关键时刻中国人民的理想抱负、信仰信念、精神状态、历史使命等等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撑起现代化的大厦,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实现我们制定的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作为高校的思政教师,我们应该具有重大的历史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具有中国特色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教学;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学生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