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看中国传统节日的价值缺失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随着天气的逐渐转暖,清明节悄然而至。笔者近日发现,在清明三天假期期间,身边多数同学都选择以结伴出游代替回家祭祖,带着好心情晒出明媚春光下的笑颜与美景,翻阅多数网友的动态亦是如此,而提及回家扫墓的却寥寥无几。

  按照清明传统习俗,清明前后应带上鲜花,在祖先坟前寄托哀思,锄去杂草,培上新土,借以表达对祖辈的思念之情。除此之外,还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但这些工作多半由长辈们完成,即便是回了家的年轻人,也对这些仪式茫然无知,敷衍了事,只顾低头玩手机。看到这些,不禁引起思考:某一天那些长辈们老去之后,这些传统习俗岂不面临断层?

  不仅是清明节,其他传统节日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笔者看来,外来文化的入侵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间的摩擦,是目前多数年轻人推崇洋节而淡化中国传统节日意识的主要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这个社会发展速度飙升的时代,我们的国家与外国的联系也变得密不可分。在我们这个大学生团体的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外国产品的影子,自然而然地,外国文化也正悄悄地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的清明节,跟随着长辈们懵懵懂懂地上山祭祖,而后回到家围坐着吃青团的温馨场面,而今可以说传统节日之际,节日氛围大不如前。反而是外来洋节在中国提升了地位,对我国的传统节日造成了巨大冲击。让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被迫接受洋节日的同时,无形之中也消磨了我们原本就不深刻的传统节日观。久而久之,中国传统节日与我们渐行渐远。

  另一方面,我们在传统节日的传承上也存在着缺陷。在教育的普及上,我们似乎做得远远不够。我们在经历了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现在的大学,即便是接触了众多传统文化,却也无法让那些保留下来的传统观念、传统习俗深入人心。就好像我们了解到清明节是要扫墓祭祖的,却不知清明节的起源与背后所蕴含的对生死界限的敬畏。就这样,清明节缺少了得到弘扬的有效的载体。加之现代社会对传统节日习俗所进行的禁止、改造和抛弃,导致了今天清明节的空洞化、表层化,甚至娱乐化。如果数年之后,我们对于清明等传统节日的认知只剩下一个假期,那将是多么大的悲哀。

  因此,尤其在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造成巨大冲击的今天,我们更应重拾美好的传统文化基因,给自己上几节传统文化课,唤醒对传统节日的仪式感,莫让传统节日的价值缺失!试想,在社会进一步发展了的以后,农业也已不是苍生的唯一安身立命之处,人们不事劳作,不再赞同“春雨贵如油”,不再关心雨水是否能带来新一年的丰收。那么,追寻烟雨飘摇之中的中国传统节日,又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