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要常态化践行

新时代雷锋精神就是志愿精神。“志愿”这个来自拉丁文词汇的概念,到了21世纪,可概括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与传统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观念相比,它多了一份主动性,更强调内心的道德自由。以此精神为指引,“行好事”的大学生才能够获得更大程度上的幸福感。

大学生要将志愿精神常态化。我们提倡学雷锋,必须拥有像雷锋一样持续的热情,志愿精神不能只在雷锋纪念日提倡。植树节、劳动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甚至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都可以践行志愿精神。大学生要达到热情不减的境界,就要经常以文化熏陶的方式使内心有所触动。一本文字热烈的好书、一段荡气回肠的革命交响曲、一部洋溢着正能量的红色电影,都是永不变质的精神食粮。这些食粮可以时时刻刻激起大学生的奋进力量,从而达到志愿精神中的“进步”元素。只有当大学生认识到志愿精神是一种常态化的生活理念,而非精神口号时,才能够自觉地组织好学风班级,建设和谐校园,为新时期的祖国贡献力量。

大学生完全有能力常态化地践行志愿精神,因为他们思维更宽,方式更多。最简单的志愿精神是做某一活动的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他们可以为社区义务劳动,为景区游人引路,为国际友人翻译……这样能够以亲力亲为的方式直接获得成就感,从而提振自己服务社会的信心。另一层面的志愿精神体现为敬业乐群的理念、积极进取的力量。大学生在校园里经常参加社团,加入组织。对内,他们建言献策,筹划各项文体活动,对外,他们联谊兄弟社团、组织。因此,这一层面的志愿精神体现为思维能力的进步与社交能力的提升。所以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便是志愿精神的发挥场。

学习雷锋精神,正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我们相信,时代在进步,观念在变更,但引领社会风气的核心理念,是永恒不变的。大学生要争做时代的领头羊,则须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投身到志愿精神的构建行列中去,这样才能有所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