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止 授业无懈
——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张洪涛老师
张洪涛,工商管理专业博士,浙江农林大学理学院统计系副教授。2014年入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在第九届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斩获一等奖。
殚精竭智 过关斩将为校争光
走进理学院的办公室,第一眼便看到了埋头批改作业的张洪涛老师,他的手边还有厚厚的两沓作业。提起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他笑着摆了摆手,谦虚地应到:“没有没有,只是获了一个奖。”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个奖项确实是来之不易的。
从初次遴选到进入决赛经历了层层选拔,张洪涛坦承,期间他承受的压力非常大。 刚从校内选拔中脱颖而出,他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省级比赛的准备。肩负着学校的厚望,整个备赛的过程可以用停辛贮苦来形容。当时校内选拔时要求讲课时长为15分钟,而省级比赛时长要求为20分钟,赛制是残酷的,参赛者的比分咬得很紧,只能有唯一的优胜者,教师实际讲完与要求时间相差不会超过10秒钟。因此这短短的5分钟着实让张洪涛伤透了脑筋。
回忆那段时光,张洪涛不无感慨:“参加省内的比赛需要准备一个教学视频和ppt,我找学生来排练,找专家提意见,学院领导和老师也给了我很多支持和建议,察觉到自己语速过快的问题就反复演示,一个视频来回录了十几遍。”那段时间每天从早忙到晚,课时也很多,张洪涛诙谐地表示在那期间自己的生活“完全是一团糟”。
在大家看来省一等奖是一个很优秀的成果,而在张洪涛自己看来,尽管加班加点地工作,但是录课的成果并不十分理想,上课效果也不及平时。他更愿意将这一次经历当做一次积累:“比赛开拓了我的视野,可以让我在教学这条路上走得更为踏实。”
厚积薄发 春风化雨润桃李芬芳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比赛上的出类拔萃得益于平日教学,张洪涛始终认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张洪涛说,自己毕业后曾有过一段时间的助教经历,刚毕业的大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讲课,他说,助教时期犯过一些错误,也跟着教课的老师学习了不少经验,这些像贝利珠一样珍贵的经验让他更能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理论化学科,课堂上学生有时会提不起兴趣,张洪涛的方法是,引入生活案例让课堂生动起来。他解释道:“统计学与生活很接近,要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用数学的精确性刻画日常中口语化的东西。”案例教学方式使课堂更加生动,从而让学生能更好理解,更易于吸收,利于让学生思考,懂得学科的益处用途,进而增加学生兴趣。
然而生活实例是需要积累的,它并非一抓一大把,它需要与课本知识点,思想相吻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张洪涛也深深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为此,张洪涛经常浏览网上教学视频,学习借鉴,观察思考生活小事,同一些优秀教师交流,不断积累素材案例。
“作为一名老师,决不能让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秉承着这一信念,张洪涛与学生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课上的他与学生积极互动,在轻松的氛围中带领学生领略新世界;课下的他亦师亦友,主动关心学生生活。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将自己代入学生的角色换位思考,精益求精,力求营造更好的课堂效果。
诲人不倦 良工心苦教作真人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作为一个老师,张洪涛永远关心学生的学习:既要学习知识,又要学习做人。
老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即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张洪涛始终牢牢记这一点。当发现学生一段时间内上课状态不佳时,他会私下找同学聊天了解情况,然后进行安慰开导,使学生能够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张洪涛说:“大学更像半个社会,这半个社会应该是锤炼大学生品格,培养大学生情怀的地方。”大学生作为这半个社会的骨架,往往充满正义感但却缺少冷静理智,满腔热血却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因此,张洪涛并不支持学生做一步登天的梦,而笃信求富贵不如求心安。他希望学生具备良好品质,学会做真人,以良好的心态,走稳“求学”的每一步。正如尼采所说:“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不要让别人把你抬到高处;不要坐在别人的背上和头上。”
大学时光不是用来浪费的,在张洪涛看来,“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两样素质,一是有准确定位,二是有较强执行力。”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这也正是张洪涛作为前辈与师长,对当今大学生们,最诚恳的教诲。
三尺讲台,十六载的奋斗。许多辛酸苦楚,许多欢声笑语。张洪涛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的学生们比我有出息,这就是我最骄傲的事情了。”
走进理学院的办公室,第一眼便看到了埋头批改作业的张洪涛老师,他的手边还有厚厚的两沓作业。提起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他笑着摆了摆手,谦虚地应到:“没有没有,只是获了一个奖。”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个奖项确实是来之不易的。
从初次遴选到进入决赛经历了层层选拔,张洪涛坦承,期间他承受的压力非常大。 刚从校内选拔中脱颖而出,他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省级比赛的准备。肩负着学校的厚望,整个备赛的过程可以用停辛贮苦来形容。当时校内选拔时要求讲课时长为15分钟,而省级比赛时长要求为20分钟,赛制是残酷的,参赛者的比分咬得很紧,只能有唯一的优胜者,教师实际讲完与要求时间相差不会超过10秒钟。因此这短短的5分钟着实让张洪涛伤透了脑筋。
回忆那段时光,张洪涛不无感慨:“参加省内的比赛需要准备一个教学视频和ppt,我找学生来排练,找专家提意见,学院领导和老师也给了我很多支持和建议,察觉到自己语速过快的问题就反复演示,一个视频来回录了十几遍。”那段时间每天从早忙到晚,课时也很多,张洪涛诙谐地表示在那期间自己的生活“完全是一团糟”。
在大家看来省一等奖是一个很优秀的成果,而在张洪涛自己看来,尽管加班加点地工作,但是录课的成果并不十分理想,上课效果也不及平时。他更愿意将这一次经历当做一次积累:“比赛开拓了我的视野,可以让我在教学这条路上走得更为踏实。”
厚积薄发 春风化雨润桃李芬芳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比赛上的出类拔萃得益于平日教学,张洪涛始终认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张洪涛说,自己毕业后曾有过一段时间的助教经历,刚毕业的大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讲课,他说,助教时期犯过一些错误,也跟着教课的老师学习了不少经验,这些像贝利珠一样珍贵的经验让他更能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理论化学科,课堂上学生有时会提不起兴趣,张洪涛的方法是,引入生活案例让课堂生动起来。他解释道:“统计学与生活很接近,要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用数学的精确性刻画日常中口语化的东西。”案例教学方式使课堂更加生动,从而让学生能更好理解,更易于吸收,利于让学生思考,懂得学科的益处用途,进而增加学生兴趣。
然而生活实例是需要积累的,它并非一抓一大把,它需要与课本知识点,思想相吻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张洪涛也深深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为此,张洪涛经常浏览网上教学视频,学习借鉴,观察思考生活小事,同一些优秀教师交流,不断积累素材案例。
“作为一名老师,决不能让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秉承着这一信念,张洪涛与学生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课上的他与学生积极互动,在轻松的氛围中带领学生领略新世界;课下的他亦师亦友,主动关心学生生活。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将自己代入学生的角色换位思考,精益求精,力求营造更好的课堂效果。
诲人不倦 良工心苦教作真人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作为一个老师,张洪涛永远关心学生的学习:既要学习知识,又要学习做人。
老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即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张洪涛始终牢牢记这一点。当发现学生一段时间内上课状态不佳时,他会私下找同学聊天了解情况,然后进行安慰开导,使学生能够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张洪涛说:“大学更像半个社会,这半个社会应该是锤炼大学生品格,培养大学生情怀的地方。”大学生作为这半个社会的骨架,往往充满正义感但却缺少冷静理智,满腔热血却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因此,张洪涛并不支持学生做一步登天的梦,而笃信求富贵不如求心安。他希望学生具备良好品质,学会做真人,以良好的心态,走稳“求学”的每一步。正如尼采所说:“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不要让别人把你抬到高处;不要坐在别人的背上和头上。”
大学时光不是用来浪费的,在张洪涛看来,“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两样素质,一是有准确定位,二是有较强执行力。”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这也正是张洪涛作为前辈与师长,对当今大学生们,最诚恳的教诲。
三尺讲台,十六载的奋斗。许多辛酸苦楚,许多欢声笑语。张洪涛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的学生们比我有出息,这就是我最骄傲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