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对话吕建新院长







  【编者按】5月16日,我校第九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二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吕建新院长所作的题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推进学校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在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双代会”话题成为广大师生关注的热点。2017年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师生们对学校未来五年发展将有哪些期盼?为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党委宣传部就相关问题采访了部分“双代会”代表,听听他们的感想和对学校发展的期待。


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对话吕建新院长


     走过92年风雨历程,杭州医学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站在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起点上,学校第九届教代会暨第十二届工代会隆重召开了,这是全校教职员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双代会”前夕,我们对吕建新院长进行了采访,请他谈一谈对这次“双代会”的期待,向他提出老师们最关心的问题,请他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还有他心目中学校发展的蓝图。
  问:吕院长,我们学校从1925年创建,到2016年3月升格为杭州医学院,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作为院长,您对学校未来发展有什么总体设想?
  吕院长:未来五年,我们的目标是———向着国内知名的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转型,实现跨越发展。
  学校升格为本科后,能够明显的感受到老师们对升本转型的满腔热情,但同时也体察到了现实的骨感。例如,老师们对于如何正确理解转型的内涵,对于转什么、怎么转、要转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仍然存有许多疑虑和困惑。不少老师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专科层次上,教学和管理方式还在沿用专科的模式。
  因此,这次“双代会”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根据“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
  问:在《院长工作报告》中,您提出了学校“十三五”发展十个方面的具体目标任务,这里面有很多亮点,我们想请您就“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这两个问题为大家进行一下解读。
  吕院长:首先,人才培养的方案要优化、人才培养的定位要准确。“立德树人”是高校立校之本。对本科生的培养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科层面的人才培养则可以彰显专业特色与优势,在培养方式上更可以强调应用型、岗位适应和服务基层。
  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有大格局。一方面要加快引进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高层次精英人才;另一方面则要加大力度培养青年教师,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深造,提升核心竞争力。学校要加大力度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通过高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所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我们要推出一系列举措,尽快缩小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差距。
  问:现在全国各地高校里的“青椒”(青年教师)们普遍感到压力很大,这些压力既有来自生活方面的,比如买不起房,也有来自工作方面的,比如教学、科研任务很重。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吕院长:我也是从一名青年教师走过来的,我的感觉是,有压力才有动力,适度的压力能够转化成新的活力、新的动力。
  转型必然带来阵痛,感到阵痛恰好说明学校发展走出了“舒适区”,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正如你说的,对老师的科研要求提高了、教学任务加重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提升了,然而,正是这些压力转化成了教师们不断学习提高、尽快适应本科教育的动力,才使得年轻教师们在改革与转型的浪潮中不被淘汰。
  举例来说,有些老师不太愿意脱产读博,不太愿意出国学习充电,担心回来时自己的职称落下了,位置被别人占了,感觉自己好像“错过了一个亿”。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学校会为老师们创造条件、创造机会,帮助青年教师打造一条发展通道,而老师们对自己的事业规划目标要高、眼光要远,不能按部就班式的发展,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阻碍自身的成长与进步。只有自我核心价值提高了,才会有更多的获得感,这种获得感既包括精神的,也包括物质的。
  当然,学校也会尽一切努力帮助大家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让大家能够安心学习深造、提升研究水平。
  问:《院长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2017年学校的重点工作,其中大家最关心的可能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这一块,新的《绩效工资分配实施办法》和《岗位设置和聘用实施办法》将被提交到“双代会”上讨论。新办法实施以后,对学校发展将会产生哪些重要意义?
  吕院长: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岗位管理、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从原来计件取酬的形式转变为岗位履职绩效考核的形式。构建以职责为基础,按履职情况进行分配的考评制度,充分体现公平、体现效率。
  以往我们总是习惯于做一件事得到一次薪酬,比如各种校内监考,因为老师觉得一场监考的薪酬太低,于是就没人愿意参加,那么我们不得不问一句:老师的职责是什么呢?
  所以,这次人事制度改革就是要让大家转变观念,改革的核心是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所在,包括教学、科研、育人、管理、服务等方面,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薪酬,同时,教学工作量可以一个学年打通计算,科研工作量可以一个聘期打通计算。一位老师这个学期工作量少了,下个学期就可以增加一些;教学工作量少了,可以往科研工作上多投入一些。这就让每位老师拥有了足够的灵活性来规划自己的工作—-临床实践、进修、访学、国外学习等,这些事情都可以按照个人需求得到安排。
  当然,有的老师担心人事制度改革后,自己的收入会减少;有的老师担心自己的岗位会因此变动。有这些顾虑都是正常的。这就要求人事制度改革要把握好发展、改革、稳定三者的平衡。稳定是基础,没有稳定,改革与发展就是空谈,如果维持、迁就现状,就无法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发展。因此,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问:如果请您对全校教职员工说一句话,您最想说什么?
  吕院长: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教师的自我发展是学校发展之源,只有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学校才能快速发展,两者应当紧密结合在一起。
  今天,学校的转型发展就像一列正在换挡调速的列车,只有大家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我们这趟列车才能一路平稳地加速向前。


攀登,在科研的道路上——黄东胜副院长专访


      “毋庸置疑,当今衡量一所高校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学科建设和科研实力。学校升格为杭州医学院,会有很多事情要做,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内涵建设,而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是内涵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两者一定是相辅相成的。”采访一开始,黄东胜副院长就直接切入了主题。
  作为学校的副院长,黄东胜主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教育和附属医院等工作。因此科研是他最想跟老师们沟通的话题。
  他提到,教书育人是大学的首要任务,但如果没有科研的支撑,学校在各种评审、评比中都不可能被社会和同行重视,学校的地位就不可能有明显的提升。因此,在一所大学里,既要有教学水平很高的老师,也要有科研成果丰硕的学者,只有科研实力和教学质量都上去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才会提高,好的科研、好的学科、好的人才也会随之而来。
  科研并不是一个花架子,而是真功夫,科研一定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之一。对此,他希望全校的师生都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
  有了统一认识以后还要有好的战略。他强调,重视科研并非要求全民搞科研,也并非全线出击,要根据我们的客观实际、根据自身条件而有所为、有所不为。要选择重点、选择方向、选择突破口,以点带面,通过若干个方向、若干门学科的突破,来带动全校科研水平的发展。
  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让他体会到,科研一定要有特色。所谓特色,第一,要重视科研与临床相结合,通过构建教学、临床、科研相互促进的格局来加强科学研究。第二,要结合当下“大健康”、“互联网+”这些新理念,结合医疗改革的实际情况,无论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专业、检验医学、还是人文社科专业,都要契合这方面的需求与发展。
  对于科研工作要“怎么做”的问题,黄东胜副院长也有自己的思考:首先,怎样把基础研究与临床相结合?怎样把学校的基础性科研与附属医院的临床科研相结合?他认为,学校教师与临床医护工作人员并肩协作,一同找课题、做课题,整合各方面资源,进行深度合作,就能互通有无,实现共赢。
  其次,视野要开阔,眼光要长远。要积极主动地与一些知名大学,如浙江大学,或其它兄弟院校合作;拓展与国外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同学资源来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
  他还强调,科研的道路是没有终点、没有捷径的,探求科学的过程必然是艰苦、漫长、寂寞的。当遇到阻力、灰心丧气、甚至绝望的时候,需要我们沉下心来、耐住寂寞,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坚守。
  在谈到科研精神和学风建设,尤其是最近全校师生热议的“对学术不端零容忍”这个话题时,黄东胜副院长明确亮出了自己的态度:一个信用破产的人,他的科研道路也就走到了尽头,他的科研生涯会嘎然而止,学科的声誉也被毁于一旦。无论社会有怎样浮躁的倾向,我们都必须坚守老老实实做科研、清清白白做学问的态度!科研诚信一定是学科发展、科研发展的前提,没有诚信一切都是空的。
  我们期待着,借着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东风,全校师生抓住机遇、不畏艰难、永攀高峰,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的历程中闯出一条具有杭州医学院特色的铿锵之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