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来处 循因行路

——浅谈我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讲话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前路点亮了明灯,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亮明了旗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增强了心力,更对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他的讲话给我们以方法上的启示。
    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7年2月21日在杭州举行,本次会议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做出了结合浙江省情与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的深刻剖析,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浙江省高校最鲜亮的底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体现在学校规章制度和师生行为规范中,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会议提出“要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活起来、好听起来、入心入脑,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人生大课。”
通过对全国和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使我们更加清醒地站到了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平台上审视自身的工作,思考前行的道路。静而思之,在我校当下和未来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工作中,可以尝试“不忘来处,循因行路”的策略。
    不忘来处
    不忘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更是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的价值旨归。在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不论是教育教学方法的变更、尝新,还是教学内容的融合、调整,或是教学评价的良化设计等等,所有改革的最终指向都不能脱离培育品德端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个根本目标。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是建立在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应用特质的人才基础上的,立德树人同样是我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来处。
    不忘改革的切实效果应该是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使学生喜爱并终身受益。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改革意识并非新生事物,我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一直在致力于打造优质的思政理论课程。当前,我们应该认识到,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改而改,也不是为了凸显课程自身的完善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而改,而是为了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而改,为了实践受学生喜爱并使其受益终身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而改。这涉及到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理念上的转变,也是对立德树人目的最切实的回应。因此,我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所有改革工作都不能脱离“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使学生喜爱并终身受益”的根本原则。
    循因行路
    第一,因事而化,即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及成就作为教育、感化、激励、鼓舞学生的根本内容。特别是在四门思政理论核心课程和形式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必须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来对教学主题与资源进行选择,对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创新设计。此外,在“课程思政”即思想政治理念渗透与专业教学相融合,在专业课程中纳入那些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内容的这一方面,我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大有可为。
    第二,因时而进,即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因时制宜,以基本课程+特色课程把握当前时代的特殊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实际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我们辨识关注个体发展、融入创新浪潮的时代发展方向和趋势,重点建设“生命与幸福”(大学生命教育课程)和“学会学习”(提升作为创新基础的学习力课程)课程,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我校的思政理论课课程体系已经比较完善,未来的重点任务是在改进中加强,在转变中适应,在发展中提高,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解答当代大学生的困惑以及满足他们的内心期待找到出路。
    第三,因势而新,即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以此作为改革创新的重要契机。目前,我校大部分思政理论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即“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到深化期,可以说是走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改革浪潮的前沿。但是,如何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升线上教学设计的吸引力和传播能力、如何利用线下教学资源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仍然是必须潜心探究和实践的问题。
    第四,审视归因,即理性认知我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工作成效的归因。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工作成效的取得既在于思政理论课教学团队的努力,也在于学校思政工作环境的整体配合。理性认识到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工作推进的复杂性,在多部门配合、跨学院合作的基础上,我校的“课程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政名师工程”“素质教育教学成果品牌工程”等相关工作才有望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