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三”
推进“课程思政”就是重拾教育本真。“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德育。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教育应有之义;教书育人,“课程思政”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坚守和坚持的基本责任。
推进“课程思政”要突破三个难点——
难在教师。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主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德育修为,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站位。没有教师自身的德育高度,就不可能有课程的思政高度。教育工作者应自觉分清与其他职业在内涵和外延上的边际关系,不唯名、不唯利,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情怀,爱国爱家,忠于操守。实践课程思政要既言传更身教,才能出现“亲其师,信其道”的理想效果。
难在元素。课程种类繁多,学生千变万化,教师个性迥异。要推进“课程思政”,必须找到最能打动人、感化人的“思政”元素和德育载体。需要每位教师根据自身历练,立足课程,创造性挖掘、提升和具化,把思政要求、德育功能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巧妙结合起来。
难在方法。有了好的思政元素、德育元素,还需要有好的方法和载体,把它渗透于课程教育的环节中。不生硬、不僵化,不仅不让学生抵触和反感,更要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境界。为了思政而思政,肯定不能达成效果。如果根据教学内容穿插和生发德育功能,就是好的方法。
推进“课程思政”要关注三个节点——
厘清思路。学校要有顶层设计,学院要有明确思路。然后,将之转化为实施目标和方案。思路就是生产力,思路就是出路,这是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路径中的第一个节点。
凝聚共识。把领导意志、纸上方案转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需要有一个凝聚共识、达成共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要靠广泛宣传、有效发动,更要有制度设计。没有教师的自觉,就不能有“课程思政”的自觉。
实践深化。课程思政要全面施行的关键是找到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尽快制定若干个系统化的思政课程模板,从设计思想、实施原则、过程把握、具体范例等几个主要方面,形象展示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为其他教师和课程所借鉴和移植,从而相互启发。
推进“课程思政”要把握三个要点——
因课制宜。每门课的特点不一样,决定了实施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方法也不一样。即便是同一门课,不同的授课教师,也应采取不一样的课程思政形式。任何机械的照搬照抄,最终可能是东施效颦。
随时而化。同一门课,同一个任课教师,在不同的时间段,实施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方法也不能完全固化,要根据社会变化、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加以改进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用鲜活去吸引人、打动人。
借势发力。要让教师自觉践行“课程思政”,最好能引起共振共鸣。2018培养方案的修订、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或者贯彻落实认证的思想就是很好的契机。工程专业认证中对学生毕业提出的12条要求中,有不少涉及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职业、人与他人的刚性要求,这些都必须落实于每门课程,从而成为课程思政的有力依凭,也是让教师自觉践行“课程思政”的共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