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让教育更加美好

宣传部   朱小峰
2017年度CEO峰会暨猎云网创投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科大讯飞北京研究院副院长伍大勇做了主题为《人工智能技术最新进展及产业应用》的演讲。伍大勇预测未来30年,人类将进入智能普及的时代,智能机器将像水、食物一样,成为人类每天生活中的标配,难以脱离。在产业应用上,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语音技术、图文识别、图像识别等能力,将会被应用到硬件、城市交通、教育、医疗等行业,越来越多去辅助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以后会变得更加便利。(11月28日搜狐网)
从现实的角度上说,人工智能会使得社会化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趋势明显,大量的“机器换人”、“腾笼换鸟”给劳动力市场带来极大的冲击,一线生产的技能型人才一定会大规模失业。这对于高等教育,尤其是以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未来,会有很多行业用人工智能,先是探索性的、解决小问题的,再不断拓展,最后发展到端到端的整体解决方案。人工智能将变革各行各业,只是快慢而已。
但是,这不等于说我们就应该在人工智能面前悲观失望,因为人工智能的本意,并不是要取代教育、弱化教育,而是要让教育回归到人的本性,让教育更加美好。
首先,人工智能所冲击淘汰的,是那些仅靠记忆、机械模仿和单一答案支撑的教育方式。而这样的教育方式,恰好是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最深恶痛绝的。应试教育之所以被广泛诟病,正是因为它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没有创造性的开拓与延伸。所以,一旦人工智能能够消除这种单调的、机械模仿类的教育方式,教育的趣味性和深度性就可以得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的持久性就会大大增强,教师教学秩序的维护和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就有了保证。
其次,对于教师而言,人工智能在教学中永远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已,不可能成为教学的主体。任何层次的教育中,面对面教授过程中所包含的师生情感互动,都是最具魅力的,这是人工智能无法实现的。因此,人工智能的使命并不是要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而是让教师从那些枯燥而消耗精力的琐事中摆脱出来,腾出宝贵的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课堂教学做得更精彩,把育人做得更加人性化、精细化。而且,有了人工智能的辅助,可以极大拓展教师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成就感会大大增加。
因材施教永远是一条教学金科玉律。但是,苦于个人力量单薄,教师有时候很难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学生准确的差异区别,就无法实现精准的差异化教学目标。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介入,通过将学生行为数据输入到数据库进行分析,并根据采集到的数据类型,调用不同分析工具和模型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内容和学习策略参考,开展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指导,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实现,又可以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满足教师自我价值的兑现愿望,提升教师的幸福感。
最后,从学校层面上说,基于人工智能对于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通过对微观数据的搜集,可以帮助学校进行宏观的科学决策,例如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专业方向的合理设置、学校的未来建设规划,由此可以避免主观化草率决定对于学校发展造成的伤害。
在2017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认为,如果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三十年后孩子们将竞争不过机器,找不到工作。这个看似耸人听闻的判断背后,是教育面临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该如何正确抉择的一个重大命题。不过,人工智能终究是为人服务的,当教育遇到人工智能,只要本着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美好目标,我们就能够从容面对,巧妙地把人工智能的挑战转化为驱动力量,让教育更加美好。